摘要: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临时首都遭日军密集轰炸,汪伪政权也在南京成立,正面战场节节失利,为提振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 ... ... ...
印象贵州网讯:(赵历海)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临时首都遭日军密集轰炸,汪伪政权也在南京成立,正面战场节节失利,为提振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在那抛头颅,洒热血的特殊年代,重庆国民政府的一些“精英”却把目光投向西南边陲的贵州教育,应该不是吃饱了撑的吧?究竟有何深意呢? 20世纪80年代的幺塘中心学校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国时期,国民党当局将民族教育称之为“边疆教育”,并成立专门的边疆教育司,由民国政府教育部高级秘书张廷修任司长,亲自部署边疆地区的民族教育。作为贵州人,自然对贵州的边疆教育更加偏爱。1936年,由国民党教育部直接拨款,委托贵州省教育厅,计划在贵州民族地区开办边疆小学十多所,第一批选在荔波、麻江、关岭、威宁、凯里……等十余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贵州西南的幺糖国立完小无疑是其中成功案例之一。 1940年,贵州贞丰白层人孙炜明到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和当时教育部同为贵州人的边疆教育司司长张廷修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张劝孙仍返贵州从事边疆教育,并告知这是教育部的任命,该类学校由教育部直接领导,孙炜明欣然接受。 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部署,此行孙炜明的主要任务是在威宁选址建校。学校名称就叫“贵州买验中心学校”。临行前张还介绍孙会见了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随即孙炜明办理了手续,匆匆离开。然后到贵阳购置校具、教具及图表等相关教学用品。到威宁后,暂选定邻近云南昭通一个叫稻田坝的地方,借一家安氏土司的仓库房屋招生上课。此后一切倒也还顺利。不久,孙炜明突接到教育部指令,令其到安龙、贞丰两县另选校址,准备迁移。 接上述指令后,孙炜明于1941年2月,经由贵阳到贞丰,安龙两县选择校址,经与当地政府及地方领袖商定,初步选定贞丰的备格乡和安龙的幺塘乡。随即报部核定,还附两县地图各一张。5月接到指令。指定设在安龙幺塘。 按常理说,孙炜明作为贞丰人,如果能选址贞丰备格乡自是件称心如意的好事,可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指令却没有做这个顺水人情,而是将校址选在了安龙县幺塘乡。其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次考量呢。汇报材料中所附的安龙地图应是玄机之一。 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幺塘位于安龙县城南,地处滇黔桂三省交汇处,是原兴义府(今安龙)通往广西的第一个塘(明清时期的军队建制),故被誉为“三边通衢,府城第一塘”。自古以来就是两粤进入滇黔的过渡缓冲地带,海拔落差1000多米。其南境的南盘江是天然的护城河,梅石二关险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史上的数次万人攻防战彪炳史册。源于西汉,形于南宋,复修扩建于清的府城南路在古时就是通江达海的南亚廊道……等等这些对滇黔桂三省乃至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有深远影响,再联系民国政府当时所处的严峻形式,应该就是其试图经营西南,以图长远的战略考量吧。 有了威宁的建校经验,孙炜明到幺塘后,邀请父老乡亲韦文荣、黄建荣等人协助。韦文荣者,幺塘乡下八角人,县参议员;黄建荣,幺塘乡洞洒人,地方绅士。又在城内先后拜访了县教育局局长,教育家钟鼎,该局工作人员赵秉仪等人,了解安龙教育情况,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民国教育部贵州安龙试验中心学校校址 幺塘原有初小一所,位于今赵家老屋处,建于1918年。1933年更名为幺塘初级小学校。在县政府的协助下,孙炜明接管了该校校舍,并又增修两栋,1941年8月完工,9月正式开学。招生100多人,分为三班,初小两班,高小一班。聘请当地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韦国辉(韦文荣之子)、王佩金(幺塘坡彦人)、危显明(幺塘板江人)三人,并另请保大本、孙质彬、马敬元等盘江流域有名的教师任教,校名仍沿用“贵州实验中心学校”,并请当时教育部部长陈立夫题写校名,制成木牌挂在校门口,民国政府教育部每年还拨给经费国币7520元。故而当地百姓皆称为“幺塘国立完小”。现在,笔者每每走访邻里耄耋老人,问及“贵州实验中心学校”,孙炜明,大多一脸茫然,但一提“国立完小”,“孙校长”时,均有说不完的话题。 到1943年时,该校初小,高小各增加到6班。学生除免交学费外还供给书本、文具、作业本等。有一学期,县里开运动会,学校还发给每个学生制服一套,进城参加运动会,学生表现很好,城内各界表示赞扬。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学生每逢赶场,还组织上街宣传、唱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 1944年抗日战争已胜利在望,当时物价猛涨,国民党政府经费拮据,学校接教育部指示,移交地方政府改为县办,谢督生。吴代全前后任校长。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所国立完小曾走出当时的保长,联保主任、仓储主任,银行职员、警务局局长,军士。军官多人,其中最有名的是1949年12月参加并策划解放安龙起义的原国民党陆军保安十七团军官王家齐。 1949年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百废待兴,幺塘完小校名及校址仍在原地。直到1955年,才迁至场坝粮站处,安龙县文教局签请批准更名为幺塘小学。刘泽兴(安龙人),黄华宗(安龙北门坡人)先后任校长,王生亮:云南罗平人其妻小石、刘修齐:兴仁人,其妻张文柿:安龙人、张文治、张文林、均为安龙人、刘安祥、陈学孝、夏何斌、龙仲文、王天培、何元向等一批县内外甚至省内外高材生纷纷到此任教,为培养地方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1970年将学校迁到板江营盘脚石板寨,更名为幺塘中心学校,龙仲文、韦文学、黄榜书先后任校长。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和扩大,就学人员迅速增加。1989年,幺塘学校迎来了其办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校长——胡学林,幺塘场坝人。因其治校有方,加之当地有史以来就形成的尊师重教传统,在其任职的六年间,每年毕业的初三学生,被省内外中专,中师及高中录取的人数和比例节节攀升,成为远近闻名的名校,除了服务幺塘片区外,木咱片区,兴隆片区,甚至县城里的部分学生纷纷慕名前来就读,在当时的安龙教育界名噪一时。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从这里出去深造的学子毕业后,纷纷进入乡、县、州各级职能部门,不少人还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在当时那个急需人才的年代,为当地的人才储备做了较大贡献。在老场坝组,人们闲聊时细数了一下,30多户人家,平均每户有1.3人为国家公职人员,更不用说整个片区的十村八寨啦。他们中不少就是当年国立小学学员的子孙后代。 2015年3月,幺塘中心学校初中部教师学生并入县教育园区第六中学。只保留小学部,增设幼儿园,更名为“安龙县栖凤街道第三小学”,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 (根据完小校长孙炜明回忆录,《安龙县志》,韦方权、叶贵荣等当地人的口述内容整理) 编审:融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