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中国 >> 魅力人文 >> 查看内容
魅力人文

孵稻种

印象贵州 2025-4-18 20:41 31953 0

摘要:  1966年早春,气温乍暖还寒。 到了夜里该睏觉的时间,爹还坐在灶头间的一把竹椅上,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听着外面的脚步声。 “屋里灯还亮着,估计二爹一定还在等你。”跨进廊沿的那支石 ... ...

        印象贵州网讯:(王有信)1966年早春,气温乍暖还寒。
        到了夜里该睏觉的时间,爹还坐在灶头间的一把竹椅上,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听着外面的脚步声。
        “屋里灯还亮着,估计二爹一定还在等你。”跨进廊沿的那支石门坎时,有福哥边走边和我说。
        听到了外面熟悉的说话和脚步声,爹起身探头问我俩:“今夜大队的会结束得好像有点迟。”有福哥赶紧说:“有信弟今晚给生产队长讲用草芚代替谷箩孵芽,讲得交关好,大家听得很认真。结束后有的队长还不肯走,又问了一些问题。”“看来他在东湖农校没白读。”爹的话带着肯定和鼓励。
        有福是比我大7岁的堂哥,是8队的队长。他回自己的家去后,我把今天讲的草芚孵芽的做法和好处与爹又简单地说了一遍,并提出想在8队先做示范的想法。
        爹说“你讲的蛮好,但孵出来的稻芽质量到底怎样大家还没有看到。”爹对我的想法既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只是让我去睏觉。爹觉得这不是件小事,他明天要和当队长的阿侄再好好讨论讨论。
        第二天早上醒来,爹已下地去了,娘告诉 我,昨天夜里你是很快呼呼地睏熟了,你爹却翻来翻去,有好长时间没睏熟。
        那时种双季稻,8队的早稻亩产在大队、公社乃至区里一直处在前几名,县里的干部也常带人来这里参观。
        生产队里的秧田早几天已翻耕好,只待种子孵好,再仔细摊平,就可以播种育秧苗了。
        爹没有答应我的要求是有道理的。他种了一辈子的田,深知一年之际在于春,孵芽育苗是早稻丰收的第一个关键环节。他知道,生产队根据种植面积,留的种子都是有数的。爹更想到,我还是个未满十八岁的年轻人,一旦草芚孵芽失败,除了损失一担稻种,还将会影响到我今后的成长,自已这个老党员也因为没把好关被社员在背后戳脊梁骨。
        第二天吃早饭时,有福哥捧着饭碗来我家。没等爹开口,就先亲热地叫了声“二爹”,接着说:“昨天夜里开会回来的路上我和有信弟商量了,打算队里先拿出一担稻种做试点,确实好就全部改用草芚孵芽,让大队书记来开现场会。有信弟这是帮我们队在科学种田上做牌子。”爹和有福哥还边吃边商量,孵出来的稻种播到哪块秧田里,连育出来的秧苗以后插到哪块田里都谈到了。
        以往孵稻芽,都是把稻种放在一只只谷箩里,每箩放上20斤左右的谷种,先在一只烧好温水的大锅里将种子浸几遍,沥水后在每只谷箩里盖上稻草保温,分两层摞在一起。淋水的温度和次数全凭手感和经验。但谷箩保温性能较差,种子受热不均,不仅谷种出芽时间长,而且谷箩边和中间部位孵出来的稻芽长短也会有差异。采用草芚孵芽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效率提高劳动强度降低。
        “用草芚代替谷箩孵芽,保温比谷箩要好,而且谷箩再不需要每次搬上搬落,这个办法不错。”“孵出来种子的芽头到底怎么样,过两天看了再说。要是不如谷箩孵的好,有福和有信这俩堂兄弟可要坍台啰。”第二天在仓库边编草芚的几个社员边干边议论。爹听了没有吭声,回到家里再三问我:“到底有没有把握?”
        我告诉爹,成败的关键是要掌握和控制好温度,每隔二个钟头要测一次温度淋一次水,随时掌握种子发芽变化情况。
        时间白天好把握,只是夜里没有闹钟,我有点犯难发愁。娘说,“不用愁,夜里睏觉时床头边点上一柱香,能着个把时辰,时间差不多,到时就叫你起来。”又对爹说,“这香前半夜我看着,后半夜你看着。不就是熬几个夜嘛。”爹说这个办法好。
        用燃香计时,当香燃到根部,爹或娘就把我叫醒,爹还陪我一起去。回来又接着点上下一柱香。
        夜间家里的那扇老旧木门好几遍开和关,一遍遍发出“吱吱呀呀”声音。
        两天后,被催醒的稻种,像部队的士兵听到起床号和“全体集合”的口令声,白白的谷芽齐刷刷地从谷壳里钻了出来,十分均匀粗壮。爹娘和有福哥的笑容比我还灿烂。
        播种那一天,几个裤褪卷得老高的社员,把装着谷芽的簸箕夹在腋下,均匀地把孵好的稻种播撒到一畦畦平整的秧田里。他们边撒边说:“这谷芽摸在手里都觉得滚滚壮,比用谷箩里孵出来的要好。”
        一群欢快的燕子飞来凑热闹,它们闪着翅膀,在秧田上空一会快速闪过,一会又追逐着飞了回来,还不断说着燕语唱着燕歌。
        大队和公社领导听说草芚孵芽效果好,决定全面推广。除了本大队外,公社还安排我到附近大队夜间去“讲课”,白天去“指导”,那些天我成了一个没有一分钱报酬的“忙人”。


        (孵芽期过后,我又回到了农校。后来每次回家,有福哥和社员总要问有没有学到新的农业技术。
        两年后,我参军去当了兵,一走就是几十年。
        退休回来探亲,仍特别喜欢逛田畈,看到丰收的庄稼总拔不动腿。)

2025年4月17日
(写于绍兴)

        作者简介:
        王有信,1948年出生,1968年入伍,曾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宣传处处长,退休后居住辽宁大连。

编审:融媒中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