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中国 >> 查看内容
文化中国

嵊州的小笼包

印象贵州 2024-12-21 09:05 62849 0

摘要:  我二00七年刚进北京工作时,租住东三环的富力城,楼下就是一对嵊州夫妻开的小笼包店,天才蒙蒙亮,雾气腾腾的小店里就晃动着一对小夫妻忙碌的身影。因为吃不惯北京的杂酱面,我也经常踱进小店去吃与诸暨人口味差不多 ...

      印象贵州网讯 (特约撰稿人:陈永新)半夜,冬至将至时分,朋友圈里刷到一篇中新社的新闻稿,题为《小笼包做出大产业,蒸蒸日上香飘四海》,讲了浙江嵊州人引以为豪的小笼包。嵊州,诸暨相邻,撤县设市前叫嵊县。除了名满天下的越剧发端于嵊县,现在,小笼包在外的知名度恐怕仅次于越剧了。


      心头忽然涌起十多年前场景:
      我二00七年刚进北京工作时,租住东三环的富力城,楼下就是一对嵊州夫妻开的小笼包店,天才蒙蒙亮,雾气腾腾的小店里就晃动着一对小夫妻忙碌的身影。因为吃不惯北京的杂酱面,我也经常踱进小店去吃与诸暨人口味差不多的嵊州早餐,一众顾客与店主的普通话对话声中,嵊州话与诸暨话的对话不显突兀,反而倍感亲切。
      记得那店里只有小笼包和豆酱,品种单一却食客盈门,有时候去得迟了,小笼包还有,豆浆却已卖完,北方人没这样讲究,一口一个就吭哧吭哧吞下去,我却没有豆浆就少了不少滋味,老板娘见状,每每泡上一碗紫菜汤,说一句嵊州人、诸暨人都听得懂的乡音:“弶几好呀!”(意即将就一下算了)。我要另付紫菜汤的钱,老板娘总是摆摆手说:好哉!大家老乡将(音,语气助词)
      这样吃了几年,彼此也不知姓名,大家互相以“诸暨佬”“嵊县佬”称之,也不以为忤。
      只是一点别扭,明明是嵊州小笼包,招牌上却挂“杭州小笼包”,问店主,笑答:杭州名气大呀。并说:嵊州人在北京开了几百家“杭州小笼包”。
      上了年纪,怀旧成了常态。上个月去传媒大学参加活动,特意再去客居北京几年先后住过的富力城、首都大酒店、远望楼转悠了一下,发现富力城那家嵊州小笼包店已不在,当年热气腾腾场景犹在眼前,怅然若失。


      那对年轻的夫妻店主不知是否还在做小笼包,他们应该也五十多岁了。
      要是遍及各大城市嵊州人开的“杭州小笼包”店招牌名正言顺变成“嵊州小笼包”,那该多好!
      近年来很少出门,或许早已改成名符其实、原汁原味的“嵊州小笼包”了。
      杭州有杭州的名声,嵊州有嵊州的特色,嵊州本不用挂靠杭州的。
      我曾看过那家小店的工商执照,店名核准及经营范围都是“杭州小笼包”,所以招牌与执照一致并无不妥。
      我惋惜的是:如此一个庞大的产业,完全以土生土长、辛勤劳作的嵊州人作经营主体的产业,完全可以打响“嵊州小笼包”的牌子。
      欣闻嵊州官方已大手笔着手为“嵊州小笼包”正名,正当其时。
      二十年就听银行的朋友讲,每年大年二十到大年二十八的几天内,全国各地在做小笼包的嵊州人汇回嵊州的钱就达二三十亿,现在这个数字肯定是翻了好几倍了。
      小小小笼包,嵊州真正的大大富民产业。

于2024年12月21日凌晨

     (作者简介:陈永新,大公报大公网、浙江日报、台湾新报等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抗战纪录片《寻找飘荡的忠魂》《重返缅甸战场》制片人、主持人,浙江诸暨远征大酒店董事长)



编审:融媒中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