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安龙的“南笼八景”历经数百年传唱,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早已收录于地方各类志书典籍和内刊诗词曲赋之中,成为龙城人茶余饭后的美谈。 是日,照例和家乡长者侃天嗑地,“小有林(笔 ... ...
印象贵州网讯:(赵历海)安龙的“南笼八景”历经数百年传唱,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早已收录于地方各类志书典籍和内刊诗词曲赋之中,成为龙城人茶余饭后的美谈。 是日,照例和家乡长者侃天嗑地,“小有林(笔者小名),说到‘南笼八景’,是不是老辈人㧤嗑子(聊天)时摆(讲)的‘南笼十美’呀?”在笔者表示愿闻其详后,被寨子称为“嗑子大王”的叶贵荣老人便滔滔不绝的讲起了“南笼十美”的动人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南笼府南乡十村八寨的边民一路唱着山歌克赶马场坝,路过懒板凳时经常对着脆峰山城墙脚下的一个山洞喊一声:“十美!十美!走,赶马场坝克,山洞总会有一女子回应一声:先克到,洗了碗就来”,后来城墙被拆出后,路过的人们对着山洞喊话时,再也没回应。 “伯伯,八景是地理人文景观,您老说的十美是个妙龄女子呀!”,“别急,我慢慢数给你听嘛。”接着,老人掰起手指头将这十美一股脑的数了出来:一线天、二龙口、三道沟、四头坡、五孔桥、陆家马店、七道拐、八坎、九头山、石门关。当笔者再次问及十美背后的故事来历,老人就有些语焉不详啦,或许其本身内容就并不丰富,亦或是受种种限制缺乏考究,仅“美其名”,并未“考其曰”。今天笔者踏着古人的足迹,访乡贤,询寨老、搜“经”刮“典”、访古探幽寻秘境,试图将“南笼十美”的神秘面纱在世人面前“美其名曰”。 兴隆山一线天 一线天:一线天位于原兴隆镇青龙山处,古时是府郡东路的必经之地,因一人多宽的道路上方为两列巨大的石壁岩隙,仰头望之仅有一线天光而得名。《兴义府志》祠祀志-寺观有云:“兴隆寺,在城东二十里坡叠山……寺在山巅,山势奇险,自岩隙引入。嘉庆二年苗变,郡人多登山避难寺中,赖以保全者甚众。”青龙山原为坡叠山,因山势如游龙被当地人称为青龙山,古时山前有一寺庙曰关云庙,后香火兴盛而更名兴隆寺,故而此山又名兴隆山,安龙县原兴隆镇也是得名于此。府志还云:“寺在坡叠山上,坡叠山,今呼为兴隆山,以寺兴隆名也”。关于一线天的形成坊间还有个动人的传说: 不知何年何月之前,当地土著居民不知何原因要把当地的汉人全部赶尽杀绝,这可惹怒了关云长,一个皓月当空的凌晨,关云庙里的关公复活啦,手提青龙偃月刀大步流星来到二龙口,两脚站在二龙口的两个山头,高高抡起手中的青龙偃月刀朝坡叠山狠狠劈下,随着一阵阵轰隆隆的巨响,坡叠山被劈成整整齐齐的两半。此举极大地震慑了土著居民,便停止了对汉人的杀戮。小时候我母亲就跟我说过这个故事,还说这就是一线天和青龙山得名的由来。 二龙口:上文中的二龙口位于兴隆山不远的春潭街道双龙潭至巧凹的坳口处,因两侧游龙般的两列山峰交汇于此而得名,山后的平地雨季常积水故名双龙潍。这里同时也是春潭街道驻地。 三道沟:此地作为兴义府府城南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位于滇黔桂三省交汇处历史见证——“独立三边”摩崖石刻后,梅子关前约三公里处,因寨子边有大山的三个皱折集雨形成的三条水沟而得名。 三道沟及其周边乃至今贞丰地有据可查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宋理宗宝佑元年。《兴义府志》大纪事载:“理宗宝佑元年(1253),遥置泗城州于今贞丰地,又置安隆洞于今府亲辖地,隶泗城州……考宋置泗城州,使土官岑氏守之,其地兼有今贞丰地,府亲辖之南境地,及广西泗城府地”。大纪事还载:“元秦定帝致和元年(1328),置安隆州于今郡之南境地,隶云南,寻废安隆寨,隶泗城州。”《兴义府志》右营兵制又云:“府城南路二塘,兵十。洞洒塘五,距城十五里。石门坎五,距城二十里。距册亨三道沟汛二十里。” 从上述记载和其他典籍不难看出,三道沟及其周边地带自古以来长期就是个三不管地带,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会隶属夜郎国,一会隶属百越,一会隶属南召,一会隶属贵州,因而才会有后来云贵总督鄂尔泰钦命划界安三省,兴义府知府石庭栋汇三省之命清剿流匪,梅子关题壁“独立三边”的佳话,相信也十分明确的回答了不少读者“说梅子关地处黔桂两省交汇处可以理解,这里离云南有几磨子远,说此处的‘独立三边’摩崖石刻为该地地处滇黔桂三省交汇处的历史见证,就太牵强附会啦!”的质疑。 梅子关等处本身就曾是云南的地盘,不存在离云南“几磨子远”。对待历史问题不能用现代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只有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才能更接近真相。至于三道沟曾同册亨一起辖属永丰,设置过汛,后改为塘,与幺塘,石门关并称第一、第二、第三塘,至今高德等地图上仍然标注为“三塘村”等历史渊源,此处就不一一详述,留给后人去继续探索吧! 四头破:五福街道破云居委会下辖的一个村民组,因此处旁的山顶有四个较为突出的山头而得名。近年来随着四头坡轻工业园区的崛起而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今年以来,因其出口处的大丫口发现“安龙金字塔”而迅速火爆全网,传遍大江南北甚至海外,成为安龙文旅的新宠。 五孔桥:又名五硐桥,五洞桥。《安龙县地名志》曰:“五洞桥,城镇居民点,属招堤街道城北居委会……此街区有一石桥,桥有五个孔洞,故名……五硐桥,事件纪念地。 这段文字中其余字句都容易理解,可“事件纪念地”中的事件会是什么事件呢?《兴义府志》卷首-御制-“南笼解围志事诗”有载:“二十一日至五孔桥,桥已先为贼所拆毁,官兵一面在桥南发大炮轰击,一面绕道由水浅处涉渡,直抵郡城。我兵奋前追击,贼众惊窜,生擒贼目王阿报等五犯,围城立解”。南笼城解围作为清廷平乱的关键一役,五孔桥一战毫无疑问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动乱平息后,官府重修五孔桥,名曰五硐桥,后名五洞桥。如今,五洞桥一边连着柔远门,一边连着湖心岛,在如烟往事中不断续写安龙文旅新篇章。 陆家马店:陆家马店作为清道光年间,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父亲——兴义府知府张锳捐俸所修府城南路古驿道上南来北往商旅士卒,马帮歇脚,投宿处,不知上演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江湖往事。此处又名陆家屋基,大路边,属栖凤街道幺塘村。现如今,陆家马店,马店屋基早已在如烟往事中化为历史的尘埃,幸庆的是当年做工精湛,过往人畜的饮用水源——陆家水井,连同旁边的古驿道,满是苔藓的石台阶依然尚存,似乎专为等待心有灵犀的探访者,并试图在其脑际中不断的植入昔日茅草屋檐下,夜幕降临后推杯换盏的热闹场景…… 县道七道拐及九头山 七道拐:相信绝大多数対七道拐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安龙梅子关前,324国道与汕昆高速间巨蟒似的七道拐沥青县道上,认为这就是七道拐最初的样子。如果有人告诉你,真正的七道拐是条古驿道中的一段且就在此县道旁,并于2023年12月被笔者和家乡长者发现,目前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不知会否激起各位的探知欲?限于篇幅此处不便详述,有意者可搜阅《兴义府南路,一部厚重的史书》,《南亚廊道府城南路段发掘考记》等文,可了解一二。 八坎:据《安龙县地名志》记载,八坎为布依语,意为洞口边的寨子。属栖凤街道八坎村。这里不仅有悠久的甜蜜产业——八坎甘蔗,更有因优质水源而形成的绝美自然风光。八坎甘蔗历史悠久、皮薄节脆、甘甜可口、味道纯正。冬春时节,亲到此处甘蔗林里嚼上几节,满脑子尽是甜蜜的回忆,满嘴全是蜂蜜的滋味;炎炎夏日,这里却是游泳者的天堂。 九头山:提到九头山,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会说在栖凤街道黄泥寨旁,其实此为九峰山。《兴义府志》有详细记载和充分的依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单单举九峰书院得名于九峰山一例就足以说明问题。真正有历史记载的九头山究竟在哪里呢? 《兴义府志》地理志一名山一册亨山(明清时三道沟,石头寨等处曾属册亨州同,后归属兴义府)有载:“九头山,乃城(册亨)之屏障。在城南百里之者房(今者贵),上有九峰,遥望如九髻然”就是说九头山实际在三道沟旁,感兴趣者可沿324国道下快到石头寨汕昆高速收费站后的原检测站等处回头一数便知。来到这里,既可远离城市的喧嚣,更能领略梅子关,石门关的巍峨群山、柔肠古道…… 石门关:人们常说,在贵州,北有娄山关,南有石门关,素有“黔门南关”之称。因古时刀劈斧削搬的两山间仅有可容一人一马的石门可通,石门间横卧一天然石条,酷似进堂屋门槛,俗称石门坎,又曰石门关。这里史多绝唱、雄关漫漫、战事频仍、古道柔长、马帮连连、遗迹众多、石刻成群、帝王将相,英雄豪强纷纷建功立业,折戟沉沙于此,留下家国情怀,慷慨悲歌无数! 对于“南笼十美”因学思枯竭,就略述于此,望能抛砖引玉,佳作频出。 编审:融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