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中国 >> 查看内容
文化中国

贵州安龙: 府南“间道”探秘

印象贵州 2024-10-16 13:21 20641 0

摘要:  间道”出得府郡南门,过三岔路、勃机(鼻地)塘、狮子洞、后龙山、舍寨、上下八科(八角)、箐山、白坟庙、油柴湾、岩怀、纳河寨、最终达坡脚渡口。 据《兴义府志》卷首-图说-兴义府亲辖图、贞丰州图、册亨图和古迹 ...

     印象贵州网讯  据《兴义府志》地理志-关隘记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初一晨,赉塔率军5万余众从坡脚北渡南盘江,直逼石门坎。赉塔令诸将希福、勒贝、玛奇等率师前进,而另与总督金光祖等分兵“间道”蹑其后,前后夹击周应龙、何继祖,清军夺取梅子关,石门关。“《满洲名臣传》云:‘逆孽吴世瑶据云南,上以赉塔为平南大将军,赉塔率兵由泗城进西隆州。伪总兵周应龙迎降,伪将军何继祖等拥众数万,于石门坎筑垒拒敌……赉塔令都统贝勒希福玛奇、护军统领额赫纳等直前,自与副都统宏世禄、赫呼布、总督金光祖分兵为二,由间道蹶其后……赉塔夺石门坎’”

盘江驿油菜湾“间道”


      毫无疑问,这条小小的“间道”为清军在此次战役中取得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清军怎么不正面强攻,非得绕“间道”偷袭呢?这必须得从上文中提到的“石门关”说起。石门关自古以来有着怎样的战略地位?其周边类似的“间道”还有不少,其背后是否还隐藏众多多鲜为人知轶事奇闻呢?为此,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屡访乡贤询寨老,跋山涉水觅踪迹,查询典籍,试图探索,收集整理府南各“间道”背后的历史遗珍。
      石门关位于安龙县(原兴义府)城南,自古以来为川滇黔三省借助府城南路通往两粤乃至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关键隘口。史多绝唱,众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纷纷建功立业,折戟沉沙于此,留下慷慨悲歌,家国天下无数。限于篇幅这里不便赘述,感兴趣者可翻阅在下另一篇拙文《南亚廊道府城南路段发掘考记》。
      “大河有水小河满”。主干道屡见方志乃至皇家典籍的众多史实充盈河道,自然就会向旁边的“间道”外溢。形成长短不一的几条支流。在时光的流淌中时而调皮风趣,时而低沉幽怨,时而简单明快,时而扑朔迷离……


盘江驿“间道”

      该“间道”出得府郡南门,过三岔路、勃机(鼻地)塘、狮子洞、后龙山、舍寨、上下八科(八角)、箐山、白坟庙、油柴湾、岩怀、纳河寨、最终达坡脚渡口。
      据《兴义府志》卷首-图说-兴义府亲辖图、贞丰州图、册亨图和古迹志-古驿等章节介绍,此“间道”实为修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盘江驿在安隆守御千户所南境的线路。之所以叫盘江驿,是因为该明代古驿道从关索岭过关索桥后顺北盘江沿途山势而下,到达红水河(南盘江坡脚渡口),又沿南盘江边的崇山峻岭而上到南诏。因北盘江,南盘江沿途海拔落差极大,山高谷深,山势极其险峻。中原王朝通过盘江驿到达南诏不仅路途极其遥远,且沿途山势险峻、沟深林密、秋冬多雾、昏晓不辨、险阻难行、加之虎啸猿啼声声不歇。沿途凄凉状可想而知。《兴义府志》河渠志有载,明洪武中有孝妇宋氏,其夫被贬云南,千里寻夫于盘江驿作诗《题盘江驿壁诗》,题诗有云:“上山险若登天梯,雨间泥滑把姑手,一步一仆身沾泥……”。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边地的掌控,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将“盘江驿丞移至那当”,中原通往南诏的大道改经安南,普安,持续近400年的盘江驿渐废。加之道光年间张之洞父亲,兴义府知府张锳捐俸所修城南主干道——府城南路高速古驿道的贯通。盘江驿府郡南段自然也就成了“间道”。
      府南外,古道边,古今往事嗑半天。600多年前,翻越关索岭,过得关索桥,沿着董箐,苏家庄走来一队大明的王师,打算顺着盘江驿讨灭元朝在南诏的残余势力烈王,为巩固后方便沿途屯军戍边,于是郡地便有了陵元堡和古道上来来往往的江湖往事。
      三叉路,郡地南境这个东可达罗斛,北可通省城,南可下两粤的昔日交通要道,夜幕降临后,茅草屋屋檐下的推杯换盏中不知上演了多少江湖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这里也是北伐中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官王伯勋的出生地。
      舍寨,盘江驿古道上这个古老的布依寨子并非现在的样子,原址在旁边一个叫贡班的山坳中。明万历年间,安隆守御千户所(今安龙)土司岑峰在平定阿能寨(今平乐顶庙)土著民族首领“三郎”的战斗中身亡,尸体运往广西泗水城安葬时,途径此处过夜时,因停棺休息布依语为“歇赛”,意为“官爷棺椁停歇的地方”,因谐音关系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舍寨”。
      府南“间道”上这个叫舍寨的地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不仅其周边贡班、后龙山、狮子洞、吴家庄等等地名让人浮想联翩,“我姑太王家祖坟修建时光辣椒面(粉)就吃了三斗多,大墓修完后挑银子去埋的八个人无一人活着回来……据我老姑太说,后来九所大坟被塲(盗)后一锭银子都没找到,只在最大的一所发现一本书,据说书上有藏宝图,前几年我和坡彦的马桩还挖开狮子洞洞口到里面找过”后龙山王家大墓外家亲戚后人的描述更是吊足人们的胃口!尤其让笔者等文史爱好者震惊的是此处众多的历史遗迹。
      后龙山,这个在古代普遍受人们欢迎的地理名词,因而成就了这里众多保存相对完好清代墓葬群,尚有墓碑可辨认的少说也有30多座,雍正、嘉庆、道光、光绪不同年代的都有,不少比《南乡奇人韦士良》一文中坡彦武骑校尉合葬墓规格还高,遗憾的是此处的墓前桅杆早已不见踪影。最最遗憾的还是中间一座面南背北的大墓,占地约80多平米,远比县城中明十八先生墓大得多,规格相对统一的巨大墓墙石虽被破坏严重,但石面上规整簪子印和精美的花纹见证着当初修建时的规格之高。来到正面,墓碑早已不见踪影,寻遍周边依然不见丝毫蛛丝马迹,墓主人是谁?生前生后究竟经历了什么?询遍周边长者亦不知所云,令人久久难以释怀!
      还有那个叫贡班的山坳,东西两侧的隘口还残留明显的防御工事,北面山顶寨门式的营门在历史的风霜中不知伫立了多少年!南面缓坡向上便是幺塘坡纳牌山顶,至今这里水源依然十分充足,足见当年这个易守难攻,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是多么的适合人们居住,山坳中那十多间五面石砌成的残存地基足见当年的房屋建筑是多么的宏阔。山脚下的年长者有说这里曾是富商癞子住过,有说是南笼起义时义军的营地,有说是解放前残匪的驻扎地,方志中还记载此处是大明王朝钦命土官岑峰棺椁南运途中停歇处。列位认为哪句真哪句假,或者都是对的呢?
      盘江驿在府南经三叉路,狮子洞,到达舍寨贡班后,主路仍然往上下八科,箐山方向去外,又分出一小“间道”从万人坑、原乡公所(彭家屋基)、小山堡、洞洒、小槽、大槽、筲箕湾,直达梅子关。此处按下不表,继续探索府南盘江驿。
      过了贡班,来到上八角,下八角,而后进入箐山,据《兴义府志》屯寨记载,上下八角原名上八科,下八科,听周边长者介绍,此处有一豪强韦国雄,并未掀起大的浪花,倒是和山背后的幺塘有些许瓜葛,下文再表。
《兴义府志》古迹志有云:“安隆所在安隆箐口”。又云:“安隆箐,山峦相接,林木蕊密,周四十里,官道经其中,险阻难行,秋冬多雾,昏晓不辨。”据箐山村原支书赵正伦,80多岁退休干部黄银全等描述,他们记事起,解放前后时常有肩挑马驮的外地人经大坝塘、油菜湾、岩怀、到坡脚及对岸的广西者堡乃至更远的隆林做小生意。
     综上所述,笔者基本确定,安龙县栖凤道箐山村得名就源于此,盘江驿古道为官道,在箐山段被称为安隆箐道基本无误。至今这段古道在大坝塘至油菜湾这一段保存比较完好,它虽没有府城南路那样的规格,随处可见的马蹄印依然十分明显。由于生产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修建于明初的盘江驿怎么能和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府城南路相提并论,何况盘江驿清雍正年间还改了道。更让人震撼的还是油菜湾古道边那些保存十分完好的满是瞭望口,射击口的碉堡,碉堡前厚厚防御工事,碉楼后宽大的营房地基,这些都足以证明这里曾战事频仍,烽火连天。

       盘江驿古箐道旁的碉堡和兵营地基遗址

      行文至此,对于当年吴三桂上万军队驻扎此处,为解决饮水问题,数千战马从箐山猴子岩到海拔差近千米,延绵数公里的距离,蛇形排开到山脚一个叫岩怀的水源点接力传递取水,疲惫不堪后,军马在山顶无意间用马蹄刨出山泉,而将此处命名龙滩的马刨井传说。相信怀疑其真实性的人已不多了吧!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具体情节啦,感兴趣者可翻阅《马刨井,并未消失的历史遗迹》。我们还是去看看此处另一个古老而充满浪漫色彩的石海螺传说吧。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油菜湾山脚下的岩怀,三道沟,石头寨等布依寨子均属广西泗城州管辖,因这些地方山势极其险峻,屁股大的平地都找不着,许多妹子都很想借助婚姻的路子逃离这个鬼地方,说也奇怪,山顶油菜湾即将下陡坡的山坳处,有一天然石海螺,强劲山风呼啸过后,便会发出阵阵悦耳动听的声响,引得过往的人们在此休息时,不时会吹上一曲娱乐娱乐。后来,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时,这里便成了青年男女幽会的场所。当山顶的谁家小伙要是思念山脚的布依妹子,就会到石海螺处奏上一曲,山脚下听得春心荡漾的广西妹子就会借着夕阳的余辉,顺着山路爬上山来……时间一长,山脚下各寨的妹子便越来越少,这可惹恼了寨中那些彪悍的仲家男儿,他们冲上山来,将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在石海螺该死的吹风口上,先是在上面窝屎窝尿,最终还是不解恨,索性将吹风口给砸了,现如今,瘸嘴石海螺依然静静的伫立在古道边,讲述着这段古老的传奇往事。这样的传奇故事是否还有呢?让我们接着上文按下未表的“间道”继续探索,或许还会有惊喜吧。

盘江驿分叉“间道”

     上文说到,盘江驿古道经郡南达舍寨贡班处往右分叉出一小路,经万人坑、原乡公所(彭家屋基)、小山堡、洞洒、小槽、大槽、筲箕湾,直达梅子关,全长约十来里,名曰:“盘江驿叉路”。听叶贵荣等老人说,民国时下八角的豪强韦国雄出钱将贡班至洞洒这段修成了石梯子路,依稀记得,孩提时的我也时常在这一米左右宽的青石板石阶路上玩耍,过家家……
      听叶贵荣、张素国等老人介绍,万人坑,因王囊仙起义后淹埋众多义军尸体而得名,安龙解放前后剿匪行动中,幺塘周边众多罪大恶极土匪头目也时常被押到此处枪毙。历史总是有太多的巧合,正是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200多年前居然会是王囊仙和韦朝元初次相会,私定终身的场所!
      袁德龙:“幺塘完小从你家老屋基搬到仓库时不够住,河边石阶路旁王文斌家那里还做过学校”;“彭家那里解放前后是乡公所,当年王安泽,王正清、陆定贵下放到幺塘时,经常请你蒋爷在乡公所旁的碾房里偷偷杀鸡改善生活,我也常去吃豁皮”(赵兴华语);历史长河中的这些只言片语或许微不足道,但也无意间记录了当时安龙县,新安区党政主要领导陆定贵等地方历史人物的人生印迹。至于刚解放时国民党军需官徐绍能举枪阻残匪以及和下八角豪强韦国雄的恩恩怨怨就不一一叙述啦。
      出得乡公所,约半里石阶路便到了洞洒。自嘉庆朝以来,这个地名就因王囊仙而频频出现在地方志和皇家典籍中,民歌,地方内刊等也有不少传唱和叙述,甚至出现在了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里。当然,仙姑田的动人传说肯定也会让你流连忘返。或许歪斜在路边,依稀可辨,刻有“钦命”“游击”“副将”“西政”等字样的残碑能激起到访者的探索欲。最为重要的还是,200多年前,嘉庆皇帝因为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王仙姑,亲下圣旨将南笼府改为兴义府,黄草坝后来设县取名兴义县,黔西南州成立后,兴义县作为州府所在地,设立县级市后才改名兴义市的。
      过了洞洒,约莫三四公里的山间“间道”虽有石铜鼓的传说让笔者暂停脚步,但一路基本无话,很快便到了文首《兴义府志》地理志-关隘记载的平南大将军赉塔抄小道,神不知鬼不觉摸到石门关后,前后夹击吴三桂守军,取得石门关大捷的大槽处,据家乡长者张素国分析:“当年清军应该是从筲箕湾右边,上爬到山顶,快到背阴箐时,下坡经过长坪子,大槽,小槽、付家岩洞、海子坡,然后上石门坎发动偷袭的,这条路我走了好多道(次),筲箕湾口到大槽刚这段,解放时都是原始森林,更不用说清朝康熙年间啦”
      这些有据可查的历史虽极具说服力,可有种让人一眼望到头的感觉,而那些很有群众基础且还保留历史遗迹的坊间传闻,或许更能激发文史爱好者的探索欲和读者的猎奇心。
      两年前的一个中午,笔者和儿时的两玩伴龙德勇,李国峰徒步到此时,就被此处“间道”旁的一处坍塌近三分之二的四合天井旧屋基所吸引,正在我观察良久,意犹未尽时,李国峰向我脑补了屋基主人及其背后的传奇故事,让我惊叹不已!
      屋基主人名曰韦大奇,长得虎背熊腰,不知何时练得一身铁头功而得名韦铁头。传闻其用头撞击五个头的中柱,想让山硴上的瓦片掉几块它就掉几块。争强好胜的韦铁头听得幺塘有一姓谢的后生练得一身好武艺,很是不服。这天,这位后生到八坎担甘蔗在幺塘场坝卖完后,正坐在粉摊子上吃煎粉,被恰巧路过的韦铁头碰到,乘其不备从后背冲这位谢后生就是一铁头,后生当场昏倒在粉摊脚,惊得赶场的人们四处躲避,然后扬长而去。暗想你这愣头青吃我这一铁头必死无疑。谁料一个月后,这位后生不但没见阎王爷,还带着其师傅在场坝上找到了韦铁头。此时的韦铁头像泄了气的皮球,除了磕转转头求饶的份外,还陪了大量财物方才平息此事。赔得快倾家荡产的韦铁头除了大槽的四合天井房子外,都快揭不开锅啦,他该如何生活下去呢?
      说来也巧,不久的一天傍晚,一位穿着讲究的中年人带着家眷,顺利通过一道梅子口(关)后,快接近二道梅子口时,就被蒙面的韦铁头盯上啦,正准备实施抢劫时,中年男子见势不妙,赶忙让一行人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给了韦铁头,韦铁头见目的达到也不再为难众人,赶忙离去。谁料这位中年男人竟是到南笼县任职的县太爷,上任后的县太爷经过多方打听找到韦铁头,随便找了条罪名便将韦铁头抓到县衙处死啦。或许,细心的读者能从我的其它文章中猜到这件事背后的一些端倪。李国峰从长辈听来的这些事,我父亲,张素国、叶贵荣等老人都跟我说过,只是受文化限制,他们远没有李国峰叙述得更完整,更生动罢了。

平者“间道”

     《兴义府志》地理志—场市有载:“平寨场,在城西南十里,逢卯,酉日为场期。”这里的平寨即今日之栖凤街道平寨村,幺塘乡成立时隶其辖属,现在早已休市,而幺塘至今仍然赶场,可府志却没有记载。家乡众长者还说幺塘场坝早年赶幺塘板江高田坎处,曰:新场坝。方志同样没有记载。这无疑说明平寨场早于幺塘,扳江成场,至少在知府张锳编修《兴义府志》前的清道光年就已赶集啦。现县人大副主任李洋国说原古驿道经过平寨,让我去理理,原县人大主任黄朝文在写府城南路时也向我求证过此事,今天笔者就借平者“间道”来理一理,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平者“间道”指栖凤街道平寨至者孔的小道,全长约60来里。大致线路为平寨、阿扎、坡牛水库、坡彦、田湾、小长冲、望乡台、八坎、者孔、南盘江者孔渡口。我虽没一次性徒步走完过,但分段还是走了很多次的。沿途虽多数原始路面基本保存完好,尤其是坡牛水库半山腰至坡彦,田湾至小长冲路段原始痕迹非明显。宽三尺多,路幅不规则,几乎不见马蹄印的痕迹,仅有下坡彦至田湾的下坡三叉路口处勉强有点石阶路的意思。这里还有间荒废太久的旧屋基,左面到者孔,左面可达石门关前约50米的山坳口。目前还没见方志和其它文献有关此“间道”的记载,但从部分石板油光华亮的印迹看,无论过去和现在走的人也不少。那么此“间道”从古至今会主要是供哪些人群行走呢?
      明初,明军调北征南,于陵元堡(今安龙皇宫后)屯军时及明以前,安龙的战略地位并不十分明显。川滇同百越(两广)的交往主要通过沿牂牁江(南盘江)而下的汉道或樊道往来。南宋时自杞国为将南诏(大理)的战马贩至南宋,加宽拓修成了战马古道。明初为收复云南屯军于陵元堡,盘江驿古道开拓,府郡建城伊始,府郡南达两粤的三条古道逐渐形成:一是建于明初的官道盘江驿古道安隆箐段,清雍正年间,被云贵总督鄂尔泰改道安南(今晴隆)后旋废。二是经幺塘,石门关至坡脚渡口近70里的古道,该路绝大部分与盘江驿古道南盘江段重合,后张锳拓修成兴义府府城南路,进而代替盘江驿官道成为府郡通往两广的主干道,梅子关,石门关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故《兴义府志》有载,清嘉庆年间在此设塘,派兵驻守。第三条便是从平寨至者孔渡口的平者“间道”啦。综上所述是否可以这样推测:
      盘江驿改道后,府城南路主干道形成之前,平者“间道”是不是短暂承担着郡地同两粤往来的重要作用,平寨场也就形成于此时,随着府城南路高速主干道的形成,其作用也就日益削减,市场也就逐渐转移至板江的新场坝,再迁到幺塘处,形成延续至今的幺塘场。
      平者“间道”沿途可圈可点的文献记载和历史遗迹寥寥无几,目前可知还能着墨就数坡彦和望乡台了。此处就不过多叙述,感兴趣者可参阅拙文《南乡奇人韦士良》,《鬼方国遗踪探秘》
      府城南路主干道和左右两侧的盘江驿“间道”,平者“间道”并非独自闭环的溪流,三者间通过此消彼长的众多细小支流“间道”相互交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奔腾向前。(赵历海)

编审:融媒中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