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中国 >> 魅力人文 >> 查看内容
魅力人文

李宗黄与黄埔军校

印象贵州 2024-8-23 01:53 24577 0

摘要: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及其同时代优秀中华民族精英共同努力之果。其中的周恩来、廖仲恺等功臣已广为人知;也有部分功臣已深藏于历史尘埃中,李宗黄便为其一。 李宗黄(1887-1978),白 ... ... ...

        印象贵州网讯:(寸丽香)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及其同时代优秀中华民族精英共同努力之果。其中的周恩来、廖仲恺等功臣已广为人知;也有部分功臣已深藏于历史尘埃中,李宗黄便为其一。


        李宗黄(1887-1978),白族,乳名沛然,学名绍唐、宗黄,号伯英。他六岁启蒙入私塾,十二岁入大理鹤庆玉屏书院,19岁辍学务农,1906年起在云南陆军小学,湖北陆军中学,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学成毕业,共接受九年的正规军事教育。辛亥革命爆发时,李宗黄与几个军校同学毅然决然的离开保定,在天津加入同盟会,随即奔赴汉阳,黄兴部下任督战参谋,转战在汉口、上海、南京等地,因才华出众,在短短三年内即晋升到陆军上校团长。后弃官返保定军校完成学业。1914年10起从南京返滇任唐继尧都督府任上校参谋。后作为滇军驻沪代表,结识孙中山,很快被孙赏识,为讨袁护国立下战功,晋升为少将军衔,回云南任都督府参谋处长,云南市政督办(昆明市首任市长)、路政督办等。1921年前后获孙中山器重函邀,任大总统府参议、驻粤滇军第二军参谋长代理军长,广东江防司令,因平定陈炯明叛变有功,晋升陆军中将。1925年后,李宗黄弃军从政。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宗黄与毛泽东、瞿秋白、张国焘等人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第四、五、六届相继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受孙中山嘱托,李宗黄终身致力于县政计划及地方自治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1932年他回鹤庆寿母期间,曾在逢密村主持推行农村地方自治工作全过程,由村民直选镇长、闾长,遴长,制定村规定民约,成立校董会,统一办学等,使逢密村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实行地方自治(村民自治)农村(比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更早)。更鲜为人知的是,李宗黄对黄埔军校曾倾注了大量心血,包括贯彻落实孙中山建校思想,成立陆军四校同学会制造声势,以及动员家乡子弟远赴广州积极入校等。谨以其在“黄埔前韵”陆军四校同学会中发挥的作用为主线追述,以窥一斑。


        所谓“四校”,即清末举国之力开办的各省陆军小学堂,武昌等地的陆军中学堂,入民国后由陆军中学改设的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陆军四校同学会”是以上述各军校的毕业生,以及各校肄业者,在孙中山号召下,为国民革命所同目标所组成的革命军事联谊团体。


        1916年前后,为更好地团结全国革命武装力量,彻底进行反袁护国斗争及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孙中山决定借助清末各陆军学校培养的军事人才来增强革命力量,委派曾分别在云南陆小、武昌陆军中学、保定军校就读的李宗黄在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筹组“陆军四校同学会”,吸引、招纳和团结各校精英骨干,以增加革命队伍中的军事力量。
奉国父命  筹组学会
        在民五、六年间(1916~1917),李宗黄奉国父孙中山命,筹组陆军四校同学会,意在把全国陆军四校同学,纳入革命,练成一支劲旅,推翻北洋军阀,缔造三民主义新中国。据此,孙中山计划通过陆军四校同学会的工作,将清末陆军学校聚集和培养的一大批军事人才纳入革命阵营并发挥一定作用。


        首先,组建上海陆军四校同学会,由民国七年(1918)二月二十三日起,至十六年(1927)北伐完成止。后来又成立广州四校同学会,由民国十一年(1922)至三十八年(1949)广州解放。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成立南京陆军四校同学总会,从民国十三年(1924)三月十五日起,至民国三十八(1949)年,并入黄埔军校同学会。现将李宗黄深度参与的上述三地陆军四校同学会概况简介如下:
        从民国五年七月起,曾在辛亥革命中参加武昌起义汉阳保卫战、南京争夺战的李宗黄,被任命为云南都督唐继尧的驻沪代表,负责联络各方力量共同讨袁。自这年四月起,孙中山从日本回国,李宗黄从此便经常到孙中山在上海的寓所访谒请教。


        1916年的一天,孙中山对李宗黄说:“我们中华革命党,经过这一次的革新以后,组织更趋严密,阵容益为坚韧,你身为中华革命党的军事委员,当然晓得很清楚,无须我跟你多讲。不过如果以演戏作比仿,我们的党,如今是生旦净丑俱全,唯独武行比较脆弱。当革命运动初起之际,我们是用会党作基础,会党冒险犯难有余,组织和纪律则太差。后来用了革命知识青年,则又勇敢豪迈擅胜,而军事知识不足。辛亥革命时的新军和杂牌军队,收效亦属有限,很难符合理想,你们保定军官学校的学生,受过严格的完整军事教育,参加同盟会和历次革命的,为数实不在少。你应该负起责任,把他们组织起来,追随我们从事革命,如果能由保定军校的学生组成一支劲旅,把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全部推翻,缔造三民主义的新中国,岂不是件伟大的事业吗?”
        根据孙中山这一指示,李宗黄很快把保定军校第一、二期已毕业和第三期肄业的同学,约略一算,仅这3期同学就有3000人左右。只要保定军校续办,同学人数还会增加,这真是一支相当强大的力量。报知孙中山后,两人进一步分析:“保定军校学生均来自各省陆军小学招收的优秀知识青年,他们中有的已中过秀才或举人,每省每县至少选拔1名,按地域分配录取来的,其影响力相当广泛。
        这些军校生经过陆军小学3年毕业,再经2年陆军中学和半年入伍生队的训练,以及2年保定军校的严格训练,堪称文武兼备。况且同学绝大多数都富有革命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就有不少人参加革命,其中有些学生因反抗各自校内不合理规定,还迭次发动学潮,曾引起北洋军阀对这些军校同学的嫉妒和排斥,有的甚至断定这些军校学生必不可重用。”而这些人才及其具备的革命素养,恰恰是争取他们参加革命力量的最宝贵资源。
        经上述仔细分析后,孙中山便命李宗黄当即把各省陆军小学、全国4所陆军中学、以及陆军预备学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一概包括在内,建立一个综合组织,进行革命活动。


        此后,李宗黄便奉孙中山命开始在上海联络同学,他邀请到吕超等20余位军校同学,并开会起草章程,提出“联络感情、研究学术、提倡武德、效命国家。”的同学会宗旨,以及其他事项。会章规定,中国各地凡有同学十人以上即可设立分会,经费则由发起同学在各地自由义捐。特别注解:“注一,本会中同学一律平等,不采用会长制,采用理事制。注二,现在时局不靖,本会行动,以暂守秘密为主,俟时局稍定,再行公开活动。”
首个“陆军四校同学会”在上海成立
        民国七年(1918)二月二十三日,经过1年半的筹备,全国首个“陆军四校同学会”在上海的李宗黄寓所正式成立,到会同学共34人,推定李宗黄、吕超、臧卓为理事,吕、臧两位同学复推李宗黄为常务理事,另推总干事兼秘书处主任吴本景、调查处主任范承昌,联络处主任黄伯樵,并且聘请高元第为秘书,经常驻会办公。其中以吴本景总干事在银行工作,家住上海,李宗黄等离沪期间,以吴本景致力会务者为多。
        关于同学会的经费筹措,除发起同学各掏腰包,量力捐献外,在发往各省的成立同学会通知之中,以四川、湖南两省的同学反响最为热烈,川湘两省籍同学不仅数量多,且在北洋军阀势力范围之外,所捐款额相对较多。如四川邓锡候、田颂尧、刘文辉3位同学就捐了不少钱。
        当时,最为困难的是联络同学的工作,民国七年(1918)后,北洋军阀气焰嚣张,长江以北为其势力范围,同学中有的早已离开军校,有的位居要津,也有初出茅庐到处碰壁而徬徨无主者。加上军阀割据,列强逞强,全国各地同学间很难取得联络,当时交通、通信等条件之艰难甚至不如清末。经常在沪滇港等地行走的李宗黄,下大心思花了一年功夫,也才在在上海附近和西南各省联络到百余位同学。
        上海四校同学会的任务在于引导全体同学,共同从事革命大业。经几位理事共同商议,决定创刊《武鐸》杂志,推举李宗黄为社长。《武鐸》杂志创刊号编印前,孙中山给李宗黄等人授以其中宣传之道,认为“与其高呼口号,曷不如旁敲侧击,发人猛醒?”据此,李宗黄厘定《武鐸》杂志宣传方针,研讨编辑计划,着手撰述世界各国革命事迹,用以振奋同学的爱国精神,后假以时日,到环境许可之期,方始倡言革命无忌。
        由此,《武鐸》杂志问世,创刊词系李宗黄所撰,主旨在阐扬发挥“四校同学会”宗旨。创刊号上刊发我国兵学权威,四校同学由衷钦仰的蒋百里老师的《军制论》、刘文岛同学的《民兵论》,及臧卓同学所撰《万里征骖録》等。
        从《武铎》杂志第二期起,除增加世界各国革命事迹的报道,每期发表一篇“名将事略”,初选卫青、霍去病、李靖、李勣等名将,由臧卓和李宗黄执笔,轮流撰述。1917年6月,张治中(文白)曾在《武鐸》杂志发表《改造国家与改造军队之商榷》。可谓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曾得到孙中山肯定和认可。
        从民国五年(1916)到民国十六年(1927)止,上海一直是陆军四校同学会据点,不断为同学会和同学前途发挥作用。四校同学会对外行文,一概以李宗黄和总干事吴本景同学的名义出之。李不在上海时,会务由吴本景、黄伯樵两同学不辞劳瘁为同学服务。
广州四校同学会
        从民国六年(1917)至十四年(1925)。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主要在广州,陆军四校同学会的工作重心也由上海移至广州。民国十年(1921)二月十九日,李宗黄就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广州四校同学会亦在孙中山支持下成立。
        随着来粤陆军四校同学的增多,李宗黄邀约邓刚、欧阳驹等,着手同学会筹备工作,他们把在上海所拟的陆军四校同学会章程略加修改而成。
        民国十二(1923)年三月十五日,广州四校同学会成立大会召开,到场四校同学200余人,推李宗黄任主席,通过章程,选出25位理事。会后召开首次理事会议,推选李宗黄为常务理事,明确了总干事、副总干事、总务组长、秘书等人选。筹措经费过程中,孙中山以大本营名义,每月津贴四校同学会毫洋六百元。这是孙先生给予同学会的莫大鼓励,其价值岂止六百毫洋?25位理事现场共捐毫洋1700余元。
        会议决定,广州陆军四校同学会自当年四月一日起,开始办公。规定同学会初期的调查、交际、学术和宣传4项工作。一是调查,是四校同学会首要工作,当年所定办法是,在每一军事机关,各军、师、旅、团各推定联络员,调查四校同学的姓名、学籍、级职等,然后函告本会,由会方负责通信联络。计划先从广东入手,再普及到全国。至民国十三年(1924),仅在广东一地,业已和会方建立联络的,即达一千余人,其他各地共约三千余位。二是交际,规定凡四校同学到广东,不论因公、旅行、路过、求职。一律予以亲切招待和尽责引导。尤其前来广东求职者,尽可能介绍到各军去。因四校同学会在介绍军官人才方面颇有成就,为各军长官交口称赞,渐渐的,各军需要人才时,便主动来请四校同学加以协助。所以,四校同学会在发现、推荐和使用军事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宣传,四校同学会在广州的会刊,决定出刊两种。其一《特刊》,每年出一期,内容分论说、革命史话、军事消息、会员动态、文艺小说等5栏。其二《通讯》,每两月出刊一次,内容为短篇论说、军事消息和会员动态3种。两者均以三民主义和军人精神教育为主,向各省同学灌输、宣传。特别注重分发特刊、通讯,务使其普及而深入,收到广泛宣传效果。这两种同学刊物的发行,由广东而全国,对于联络感情,发扬武德,介绍同学入党,或赴广东参加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是学术研究,提倡同学们继续进德修业,永远跟上现代潮流。由萧祖强同学负责主持的学术研究会,曾购置了成套成辑的多种兵书、业书,如七子兵略、各国战史、革命史、古今中外名人传记等。其中最受同学欢迎的,还是可供作研究高深学问之用的全份陆军大学讲义。
        因陆军同学会的有效工作,从全国各省纷纷前来广州革命基地的同学,络绎载道,纷至沓来。其实,这正是孙中山通过四校同学会向同学们发出号召。因来粤四校同学越来越多,再加上尽量录用,多方培植,仅广州革命政府里,由四校同学担任重要职务的,为数不少。如高级参议李宗黄、参谋邬競、臧卓。参军长吕超、参军赵超、李朗如、卢振柳。高级副官苏焕、司徒飞、邓彦华。禁卫团一营营长薛岳、二营营长叶挺、三营营长张发奎,连长李扬敬和李振球。卫士队长卢振柳、教练官邓刚、李毅、营长李章达。此外,负责卫戍广州的粤军劲旅第一师师长邓仲元部,服务其中的四校同学更多。
        民国十四年(1925),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两广统一,革命基础赖以大定,国民革命军于七月九日督师北伐。当时,由广州出发的国民革命军8个军中,即以蒋介石总司令亲自统率的第一军,中上级军官多为陆军四校同学,其名较著的有第一军何应钦,(陆军三中转日本士官学校)、钱大钧、顾祝同、刘峙、王懋功(陆军四中转日本士官学校)等。另外,第一军中的上级军官,特别是旅长、团长也大多为四校同学。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团长以上的军官,几于无一不出身陆军四校。李宗仁所率第七军,三位纵队司令夏威、胡宗鐸、钟杆轩以下,所有团、营、连长,全是四校同学。保定一期同学唐生智所率第八军,参谋长龙浩、师长刘兴、何键、李品仙,旅长张国威、李云杰、吴尚。团长以下营、连长都是四校同学,鄂军总司令参谋长万耀粕、旅长张森、李振中,悉为保定军校出身。北伐军总司令部里,总参谋长系保定军校三期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是保定军校一期邓演达,北伐前敌总指挥兼第八军军长保定军校一期唐生智。
        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部分四校同学在各军担任要职,相继北上讨贼,广州四校同学会转入停滞阶段,但分会依然存在,且照例每年或每季由在粤主政之同学,邀集在粤同学聚餐联欢。抗战期间,会务一度停顿。
南京陆军四校同学会
        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政府奠都南京,陆军四校同学会工作重心迁至京沪地区。1928年3月15日,在南京三山街青年会堂,举行了南京陆军四校同学总会成立大会,出席同学300余人,推举李宗黄等31人为理事,确定了常务理事、总干事,总务、调查、联络等人选。明确南京四校同学会的主要工作:一是各省成立分会。二是武鐸杂志复刊,三是设图书馆暨各种俱乐部,并购办国术器械,聘请教官传授国术。
        这时,四校同学大多挥戈北指,几经鏖战,有的为革命大业抛头颅,洒热血。其中张森、张寕两位师长分别战殁于江苏沛县和鱼台,郝梦麟军长壮烈于山西,旅长罗策群阵亡于苏沪。抗战期间,四校同学更是出生入死,奋战在各自岗位,全国12个战区司令长官,依次为:程潜、锡山、顾祝同、张发奎、李宗仁、陈诚、余汉谋、朱绍良、薛岳、李品仙、孙连仲、官傅作义。其中,除程潜、阎锡山、孙连仲3 位,其余9位均为四校同学。此外,抗战期间担任中枢要职的四校同学,还有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军法总监唐生智,军法副监王懋功、政治部长陈诚、政治部长张治中、内政部何键、军训部长白宗禧、中央训练团主任王东原、成都中央军官学校教育长万耀煌等。
        抗战胜利后,陆军四校同学会南京总会,广州分会相继恢复。此外,四校同学吕超、向育仁、孙理、张为等在成都骡马市孙宅成立四校同学成都分会。臧卓则在北平市王府井大街成立四校同学北平分会。
        总会和各分会均为四校同学做了一些服务性工作,其中广州分会持续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最后一次聚餐系由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薛岳同学作主,时年四月十五日,值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迁穗。聚餐同学多达三百余人,气氛热烈。在国民党大陆统治即将结束之际,李宗黄在答词中详述国父孙中山命令筹组四校同学会、支持学会等,使四校同学为之深切感念。
        四校同学中有些很有作为,民国三十四年(1945),全国34省的省主席,除山东何思源和云南李宗黄。其余32省的省主席长期以四校同学为现役将官居多。抗战胜利后,有数十位同学曾担任各省的省政府主席:陈果夫、王懋功、顾祝同、韩德勤曾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冯轶斐、廖磊、刘和鼎、李品仙、李宗仁曾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刘峙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嚴重、陈诚、张笃伦、王东原曾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唐生智、何健、张治中、薛岳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刘建绪、刘和鼎曾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曹浩然曾任江西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朱绍良、谷正伦、贺耀祖曾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李宗黄曾任云南省政府代主席,楚溪奉曾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祝绍周曾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曾任绶远省政府主席,刘文辉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秦德纯曾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刘文辉曾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刘翼飞曾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门致中曾任宁夏省政府主席,朱绍良曾任新疆省政府主席,顾祝同、谷正伦、薛岳曾任贵州省政府主席,陈诚、周至柔曾任台湾省政府主席。
        民国三十八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陆军四校同学陈诚、何应钦、白崇禧、顾祝同、陈济棠、万耀煌、李宗黄、薛岳、郭寄峤等跟随赴台。有的还担任台湾国民党政权要职,何应钦、顾祝同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正副主任。郭寄峤曾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薛岳曾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宗黄等曾任“国大”代表。陈诚曾任中华民国第二任副“总统”、“行政院长”、台湾省政府主席等职,周至柔曾任空军总司令、台湾省主席、参军长、国防会议秘书长等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后,李宗黄对学校招生及训练等还继续给以关心关注,他曾亲自写信至大理鹤庆故乡的乡贤和主政地方官,又动员自己亲属和故旧中的年轻人各级从军。仅黄埔一期中,来自大理鹤庆籍的就有五名学生,此后各期也持续不断,且数量可观。在交通、通信等十分不易的情况下,李宗黄以实际行动,在国难当头,让故乡鹤庆县以参加黄埔军校人数多、为国参军作贡献而有别于滇西、甚至其他各地,可见其对黄埔军校及发展的关心关注,其影响已逾百年,涉及两岸统战、文史等多个领域,鹤庆数十甚至上百个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关。


编审:融媒中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