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宣德年间,隆本袭职土判官,始见其以"隆"为姓,万历朝又改为"龙",而其支系则以"陇"姓"别之,不妨嫡也"。至此,汉文文献中才开始将"朴吐珠益家"的土官称为普安“龙氏土司”、“龙土官”。 永乐年间设立普安 ...
印象贵州网讯 (作者:赵历海)竜金村民委员会:群众自治组织名称,属安龙县洒雨镇。位于镇境东北部,距镇政府12里。面积28.87平方千米。790户,3526人。主要有汉族、布依族、白族。村委会驻竜金。含九头山、白腊地、阴河、播饶、新寨、德所湾、湾子、紫云、龙滩、大坪子、细度、松林、长湾、冬瓜林、竜桑坪、永甫、 竜金17个自然寨。1958年成立洒雨人民公社化,该村属于洒雨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隶属于洒雨镇。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6号文件,竜金村和九头山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传说此地以前人们崇拜一神灵,塑造一尊金像纪念,故名。村内有2所小学。农作物以种植玉米、水稻、薏仁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均有硬化道路。 竜金:农村居民点。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部,主要为苗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九头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竜金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聚落呈点状分布。农业以玉米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九头山: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部。主要为汉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九头山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因村寨旁一座山上有九个山堡,故名。聚落呈组团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白腊地: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部。主要为彝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九头山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因村寨以前有许多白色腊梅树,故名。聚落呈簇团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新寨: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部。主要为汉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九头山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民国前此地无人居住,后有人搬迁于此,故名。聚落呈组团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德所湾: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部。主要有汉族、布依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61年建立竜金大队。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九头山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因村寨的人特别重视对孩子道德方面的教育,且居住在湾子里,故名。聚落呈点状分散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薏仁米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湾子: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部。主要民族为汉族。1958年1961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九头山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因村寨地处于两山交接形成的湾子上,故名。聚落呈点状分布,居住相对集中。农业以玉米、水稻、薏仁米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龙滩: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部。主要为汉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竜金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当地人把大点的饮用水井称为龙潭,龙潭与龙滩音相近,时间久了龙潭就变龙滩,故名。聚落呈条带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金银花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大坪子: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部。主要为汉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竜金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以前有户人家搬迁到此居住在大坝子上,故名。聚落呈点状分散分布。农业以玉米、薏仁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金银花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细度: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部。主要为布依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竜金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细度”为少数民族语言音译,又名谢度。聚落呈组团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薏仁米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长湾: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部。主要为汉族。1958年建立洒赶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竜金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因村寨居住在一个长山湾里,且住户较为分散,故名。聚落呈簇团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金银花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冬瓜林: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部。71户,350人。主要为苗族。1958年建洒雨立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竜金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因村寨周围冬瓜树较多,故名。聚落呈点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竜桑坪: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部。主要有汉族、苗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竜金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 竜桑坪,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竜桑坪原名竜章平,因很久以前,村寨建在较高的湾子平地上,故名。聚落呈点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薏仁米为主,农业经济作物以金银花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永甫: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部。主要有汉族、彝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61年建立竜金大队。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竜金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永甫为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而成。聚落呈点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薏仁米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紫云: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部。主要为汉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九头山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传说此地青龙山常为紫色祥云所笼罩,故名。聚落呈组团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阴河: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部。主要为汉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九头山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此地有一地下暗河,故名。聚落呈组团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播饶: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部。主要为汉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九头山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播饶为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而成。聚落呈组团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松林:农村居民点,属洒雨镇竜金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部。主要为汉族。1958年建立洒雨人民公社,该村寨属于洒雨人民公社。1992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后,该村寨隶属于洒雨镇九头山村。2007年9月根据《安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洒雨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府﹝2007﹞97号文件,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该自然村寨属于竜金村。此地有一片松林,故名。聚落呈组团状分布。农业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通组串户路均硬化。 历史沿革:洒雨镇竜金村竜金地名来源于当地古代土著居民崇拜一神灵,塑造一尊金像纪念,故名。该村及其洒雨镇绝大部分地域民国前属普安厅鲁土营彝族土司下四马地。其有据可查的历史沿革至少可追溯至元末明初,此时控制普安地区的依然是元朝敕封的土官,即普安路总管府的怀远大将军金龙,卜复,土酋段世友等。 明洪武十四年(1381)十二月,傅友德、蓝玉、沐英南征,得到当地土司隆祖武相助,有王启斌者,江西人,受沐英令,隆祖武为都督,王启斌为先锋,克普安路有功,论功行赏,“沐英留隆祖武镇守云南,云贵边境”,“令王启斌为兵头之职……择于洒雨安居乐业”,竜金等地为王家辖地。注:上文中“洒雨”一词出现在竜金村细度组王氏家谱,该家谱为后人编撰,当时洒雨叫“洒基洼”,即今高普陇一带。 明宣德年间,隆本袭职土判官,始见其以"隆"为姓,万历朝又改为"龙",而其支系则以"陇"姓"别之,不妨嫡也"。至此,汉文文献中才开始将"朴吐珠益家"的土官称为普安“龙氏土司”、“龙土官”。 永乐年间设立普安州后,龙氏土司以“州领十二营”治理普安州。 嘉靖年间,将十二营分为上四营,中四营下四营,鲁土营为下四营其中一营,竜金等地隶之,因而和坊间穆天才等老人口中的上四马,中四马,下四马,竜金等地属下四马地的说法相互印证。 清顺治十八年(1661),云贵总督赵廷臣奏请将马乃营改置为普安县,设流官知县进行管理。普安县从普安州分离出来之后,明代“州领十二营”的格局削减为“九营”,分别为鲁土、簸箕、布雄、黄草坝、归顺、毛政、普陌、狗场、捧蚱九营。 《普安州志》鲁土营辖地地图 康熙年间,吴三桂发动叛乱兵犯普安州,原土司治所善德营受到波及,时任普安州土同知的龙天佑即将其居所从善德营迁往簸箕营(今兴仁屯脚一带,罗德昌语)和洒基洼(今今高普陇一带,蔡正友语)。 嘉庆年间,鲁土营土司因"负账而召集十马地方的把目、头人等商议“预收定例”,其后决定将其辖地内的坡革(今堵瓦村坡者,罗德昌等人语)、洒叠(今木科洒得,罗德昌等人语)二寨出售,二寨时属下四马第三马头高木弄(后名高普陇、高木,今名木科,韩德斌等人语)其中涉奄章土弁黄明经具控,黄克明等有科不税一案。后经兴义县有司查勘:“本县檄委捕口查,□口奄章平寨(今竜金村竜桑坪组,韩德斌语)口口之田,历系八围粮田,共六十四处……”,此时奄章平寨(即竜桑坪)已经属高木弄(即高普陇)辖地。 民国元年(1912年)3月,兴义府将普安厅鲁土营彝族土司下四马地划归,龙章平,竜金等地隶属下四马第三马头高普陇。 民国二年(1913年),成立南笼县,隶属南笼县西乡高普陇。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笼县改名安龙县,隶属西乡高普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安龙县设立第五区,隶属高普陇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海星联保永冬(今竜金村永莆,冬瓜林)大队。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设酒雨乡,隶属永东大队。 1950年12月,成立洒雨区,设九头乡。下辖竜金 1958年12月,成立八一公社,后改称酒雨公社。仍隶属九头乡 1992年1月,设酒雨镇,九头,竜金分别设村。 2007年1月,九头山村和竜金村进行整合,命名竜金村, 民俗趣事: 美女峰与竜金地名由来:据当地人介绍,很久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因战争逃离东海之滨,那是太阳神生长的地方,一路翻山越岭,越岭翻山,长途跋涉,跋山涉水……最终流落定居此处,偶然间发此峰酷似他们的祖先图腾——太阳抻羲和仰卧此处,清晨,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就如同上古时她孕育太阳时的情景一般,于是把此地命名为羲和峰,成为该地土著居民祖先的山河化生。后来因历代久远,很多人都记不得这个传说啦,于是就叫美人峰或睡美人峰,再后来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族人心中的太阳神,在居住地铸了一尊镀金的金像,于是该地得名竜金。为此笔者感怀记之: 睡美人峰 去周如晋 立看成岭卧成峰, 寒来暑往景不同; 沉睡万年君未识, 今朝有缘解尘封。 传奇杨家堡:老公公烟斗毙儿媳,杨家庄堂屋埋女儿。在贵州安龙洒雨永甫流传着“老公公烟斗毙儿媳,杨家庄堂屋埋女儿”的传说,经罗德昌,蔡正友,蔡正发三位老人口述,现整理如下:很多年前,也不知是哪朝哪代,在贵州安龙一个叫永甫的营盘山(又名将军山)上住一大户,其地甚广,北至纳利,纳磨,东至普坪,南至九头,西至洒雨,加之庄园建筑宏阔,戒备森严,家大业大,故被盛称杨家堡,民间称为杨家庄子。后来庄道中落,庄主甚是焦虑,一日堂前与诸子孙淡及家事,问及庄园运势如何,众子孙皆不敢言语,厨房儿媳恰好堂前经过插话道:“三台人烟两台火,你不背时来找我”,老庄主闻之勃然大怒!挥起手中两尺长的铜烟斗将儿媳毙于堂前,儿媳娘家也是硬茬,闻讯率众直奔杨家庄,将女儿葬于正厅大堂,从此杨家庄彻底衰败。据说,杨家堡杨姓便是王氏家谱中鲁土营龙氏土司龙都督的先锋王启斌妻子杨氏娘家的后代,可目前没有可靠的印证。 并未“消失”的邱家河沟:在竜金村有一地名名曰龙潭,又名龙滩,还叫邱家河沟,这是为什么呢?青龙山下,有一近三百亩的坝子,是该村仅有的两个坝子之一,一条游龙似的小河镶嵌其中,滋润着两岸的沃土。一头连着一潭清泉,一尾消失于落水洞,因而此处名曰龙潭,又名龙滩。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邱姓大户人家,靠着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知繁衍了多少代,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家族殷实,人丁兴旺,不知是所谓“富不过三代”的魔鬼定律还是其他什么的,这里连续九年发生自然灾害,邱家败的败,搬的搬,再无音讯。可至今尚存的邱家河沟地名和雷茂云老人指证的邱家小坟堆以及那“干三年,旱三年,涝三年,从此邱家再无联”的民谚依然见证着这段历史。 鸡窝病与新寨地名由来:据穆天才,罗德昌,王才荣等人介绍,很多很多年前,现在的新寨没人烟,这里的人们都居住在离此不远的粉坊处,这里的住户以王姓居多。也不知是哪朝哪代,何年何月发生一次鸡窝病。导致人口锐减,剩下的人们都搬到现在的寨子,逐渐发展成一个比较大的寨子。故名新寨 相关图片,资料: 以上内容根据《安龙县地名志》、《普安州志》、《兴义府志》、《安龙县志》、竜金村细度组《王氏家谱》、松林组《余氏家谱》、德所组吴氏家谱和余治良、穆天才、余开政、罗德昌、蔡正友、蔡正发、雷茂云、雷茂科、韩德斌、胡明华、王财贵等人口述整理而来(赵历海) 编审:融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