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非遗中国 >> 查看内容
非遗中国

贵州上古文字符号的第五次大发现

印象贵州 2024-4-21 10:13 169553 0

摘要:  册亨县新发现8000年前到五万年前极其宝贵的方块字岩画6幅。其中,两万多年文字岩画岩刻两幅。一幅有文字15个,另一幅有文字两个。 远古五万年前羊的岩刻表现吉祥的观念,反映了山民畜牧业的经济水平。 8000年前 ... ...

      印象贵州网讯(作者:王德埙)   摘 要  册亨县新发现8000年前到五万年前极其宝贵的方块字岩画6幅。其中,两万多年文字岩画岩刻两幅。一幅有文字15个,另一幅有文字两个,远古五万年前羊的岩刻表现吉祥的观念,反映了山民畜牧业的经济水平。


       8000年前的岩刻圆圈内有三条鱼构成轮辐,表现了古巴人的鱼崇拜;圆圈表示太阳,则是明夷(巴人是明夷的一部分)的太阳崇拜。这个是珍贵的民族学材料。7800年前的冉氏道真县阳溪新龙台先良渚文字字体有异形方块字形态的“聖靈”。其中,编号3到42为两个以上的字符组成的“字团”(组合字符团)。其他编号属于单字符鳛文字。编号8为数字6或者600。编号35为太阳,象形文字。字团10之e,即图46官渡系统夜郎系鳛文字中间的字团9之b,表示巫师。


      赤水市官渡区为早期的官渡系统夜郎系鳛文字。在这方岩刻的左前方十多米处,有两口崖石棺。故这方岩刻有可能是死者的墓志铭。除序码1外,其他9个文字都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符叠加、穿插而构成。我称为“组合字符团”,简称“字团”。该鳛文字其时代当在距今12500多年以前。试意译。请对长眠在这里的逝者致以哀思,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巫师的法术用遍,但音乐家还是过世了!我们只好把他安放在他自己早就凿好的崖石棺中,算起来,他只活了50岁。


      专家惊叹清镇观游“神秘天书”:比甲骨文还早七千年的汉字!贾华 贵州都市报 2019-08-25 17:45 发表于贵州。距今23000年,为公元前20977多年前作品。“来(赖)子洞”内有八百个汉字和图案,有“鸟”、“大王”等象形文字,还有旗杆、旗帜等图案,说明这里当时已经有了类似国家的存在,疑为当地古老的仡佬族部族。第四次发现的128个方块字,较之第一、二、三次发现的文字,更加成熟可解。单就已经认识读的128个文字来看,已经透露出贵州地区上古巫文明璀璨辉煌,以及王朝文明的的初霁。从字体来看,独体字比较多,但已经出现了形声字和通假字,用字开始复杂化。蜂糖山的文字文化不是孤立发展的。从历史来看,它继承了第一、二、三次发现的方块字体例,并加以细化和图象符号化。从横向来看,它和长江下游和上游文字有过交流,相互吸收和影响。已经出现了文字趋同的迹象,但地方个性特征还是很明显。猜想:所谓汉字也者,实际上是长江中游夜郎文字。西汉时汉族坐大,东漢许氏等辈整理归纳,吸收了夜郎文字和红山文字等等,蔚为大观,鹊巢鸠占,误称为:汉字。故“汉字”说失其本源,当称“中国字”为宜。
      关键词
      贵州、上古文字、鳛文字、中国字、鱼崇拜
      The Fifth Great Discovery of Ancient Chinese Symbols in Guizhou
      Wang Dexun
           abstract
      Six extremely precious square character rock paintings dating from 8000 to 50000 years ago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Zhenfeng County. Among them, there are two rock paintings and rock carvings with over 20000 years of writing. One picture has 15 words, and the other picture has two words. The rock carvings of sheep from ancient times 50000 years ago expressed the concept of auspiciousness, reflecting the economic level of mountain people's animal husbandry. 8000 years ago, there were three fish forming spokes within the rock carved circle, reflecting the Cuban worship of fish; The circle represents the sun, which is the worship of the sun by the Ming people (who are part of the Ming people). This is a precious ethnological material. 7800 years ago, the font of the Xianliangzhu script in Yangxi Xinlongtai, Daozhen County, Ran Shi, had the "Holy Spirit" in the form of irregular square characters. Among them, numbers 3 to 42 are a combination character group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characters. Other numbers belong to single character text. Number 8 is either the number 6 or 600. Number 35 is the sun, with hieroglyphs. The e of character group 10, which is the b of character group 9 in the middl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Yelang family of the Guandu system in Figure 46, represents a wizard. The Guandu District of Chishui City is an early version of the Yelang script in the Guandu system. There are two cliff stone coffins located more than ten meters to the left of this rock carving. Therefore, this rock carving may be the epitaph of the deceased. Except for sequence code 1, the other 9 characters are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characters stacked and interspersed. I call it "combination character group", abbreviated as "character group". The era of this writing should have been more than 12500 years ago. Try free translation. Please express our condolences to the deceased who has been sleeping here for a long time. He is a respected person! The wizard's spell has been used up, but the musician still passed away! We had to place him in the cliff sarcophagus he had already carved himself, and when we calculate, he only lived to be 50 years old. Experts marvel at the "Mysterious Book of Heaven" in Qingzhen: Chinese characters that date back 7000 years to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Jia Hua Guizhou Urban Daily was published in Guizhou on August 25, 2019 at 17:45. 23000 years ago, it was created over 20977 BC. There are eight hundr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atterns inside "Lai (Lai) Zidong", including hieroglyphs such as "bird" and "king", as well as patterns such as flagpoles and flags,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similar countries at that time, suspected to be an ancient Gelao tribe in the local area. The 128 square characters discovered for the fourth time are more mature and solvable compared to the texts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time. Judging from the 128 word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recognized and read, it has revealed the brilliant and glorious ancient witch civilization in Guizhou region, as well as the beginning of dynasty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nt, there are many independent characters, but there have been the emergence of phonetic characters and homophonic characters, and the use of characters has begun to become more complex. The written culture of Fengtangshan does not develop in isolation.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t inherits the examples of block fonts discovered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discoveries, and is further refined and symbolized in images. From a horizontal perspective, it has had exchanges, mutual absorption, and influence with the characters in the lower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re have been signs of text convergence, but local personality traits are still very obvious. Conjecture: The so-calle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actually the characters of Yelang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Han people held great power, while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Xu family and other generations compiled and absorbed the characters of Yelang and Hongshan, making it a magnificent sight. It was mistakenly referred to as Chinese characters due to the occupation of magpie nests and doves. Therefore,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loses its origin, and it is appropriate to refer to them as "Chinese characters".
       keyword
       Guizhou, ancient script, Tibetan script, Chinese characters, fish worship

       一、贵州上古文字符号的第五次大发现
       继贵州省道真县、赤水市、清镇市、镇宁县上古方块字大发现之后,现在,册亨县又发现了两万多年前极其宝贵的方块字岩画。



       左志明贞丰岩画照片
       王德埙检测距离今天25150年。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科学检测仪器检测复核之后才能最后确定(下同)。
       其中,可以辨识的文字有编码1“文”、编码2“A”(王德埙过去在习水县崖墓发现的相同文字,识为“僰”)、编码3“冰”、编码4“日”、编码5“从”、编码6“女”、编码7“目”、编码8“芮”,ruì,(形声。从艸,内声。本义:芮芮。草初生的样子)、编码9为“岩面划分符号”、编码11“人”、编码12“人”等等。


       左志明册亨岩刻照片
       王德埙检测距离今天15000年。
       可以分辨出有“匕”、“半”等字符多个。

       早期羊的形象。
       左志明册亨岩刻照片
       王德埙检测距离今天50000年。

       有“嘉”、“女”等字符。
       左志明册亨岩刻照片
       王德埙检测距离今天24900年。

       上图、圆圈内有三条鱼构成轮辐,表现了古巴人的鱼崇拜;圆圈表示太阳,则是明夷(巴人是明夷的一部分)的太阳崇拜。这个是珍贵的民族学材料。
       鱼崇拜土家族远古图腾崇拜。据史载夏商周时期,土家族先民巴人聚落江峡及洞庭湖地区,为沿水而居的民族。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甚至称巴族“属云梦地区之渔民”。江峡、云梦丰富的鱼类资源,使巴族居民与鱼结成伴侣,捕鱼为食。



       左志明册亨贞丰岩刻照片
       王德埙检测距离今天8000年。

       左志明册亨岩刻照片。长方形孔为部族旗竿插孔。
       王德埙检测距离今天8000年。
       二、中国上古方块字文献在贵州的前四次发现
       1、中国上古方块字文献在贵州的第一次发现

       道真县新龙台岩庙照片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7800年,为公元前5777多年前作品。


       道真阳溪新龙台先良渚文字字体编号1和2的“聖靈”不是汉字正体字“聖靈”,而是异形方块字形态的“聖靈”。符号和异形方块字形态并用,与綦江双河塘如图22鳛龙交合图上鳛文字的文字表达格式相同。加之前文已经判断道真自治县属于大鳛国地域,因此,可以判定为同一系统的夜郎系鳛文字。其中,编号3到20,以及编号22到25,编号29、34、42为两个以上的字符组成的“字团”(组合字符团)。其他编号属于单字符鳛文字。从使用字团的表达方式来看,又跟图46官渡系统夜郎系鳛文字相似。
       次级编码a、b、c、d、e、f、g同类符号指示。
       编号8为数字6或者600。编号35为太阳,象形文字。字团10之e,即图46官渡系统夜郎系鳛文字中间的字团9之b,表示巫师。
       本着尊重发现者的原则,本书特别将道真县阳溪新龙台先良渚文字字体命名为:冉氏道真县阳溪新龙台先良渚文字字体。
       2、中国上古方块字文献在贵州的第二次发现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12500年,为公元前10477多年前作品。
       赤水市官渡区鳛水河右岸的石壁上,有一块长1.8米,高0.4米的平断面,有一些阴刻字符。其中有的字符明显是从上图右上角的符号演变而来的。我们称为早期的官渡系统夜郎系鳛文字,属于先良渚文字字体。在这方岩刻的左前方十多米处,有两口崖石棺。故这方岩刻有可能是死者的墓志铭。其
       右下方一个横躺着的人形,就是表示死者,此图有10个鳛文字。兹各编序码,从1到10。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书写。是谓“以人为本”的书写方式。字1明显是仰面朝天的死者。这里写的是他的墓志铭。除序码1外,其他9个文字都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符叠加、穿插而构成。我们称为“组合字符团”,简称“字团”。目前,对字团的字符叠加、穿插有何规律和具体的含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官渡系统夜郎系鳛文字就是綦江东溪的鳛文字,也就是印度河哈拉帕文字。该鳛文字其时代当在距今12500多年以前。试译文如下:
       请对长眠在这里的逝者致以哀思,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他生活在弯弯的鳛水河畔,河道拐弯有两点的那个地方。
       成年后他长得高高大大,月老的红线贯穿,他讨了个漂亮的老婆。女人给他生了三个娃娃。他们背者娃娃,妇唱夫随,一家子和和美美。
       他是一位椎髻发式的音乐家,鳛人竖琴,那是弹得呱呱叫!
       他能够唱小曲,还擅长书写鳛人字团,真是才高八斗!
       仙乐风飘处处闻,舞蹈家们的脚板痒了!她们在舞台上穿插,舞袖正翻翻。
       可惜呀!a寨和d寨长年拿着锤子“打冤家”,打烂了坛坛罐罐,箭矢象蝗虫一样漫天乱飞。
       孩子的父亲,可敬的音乐家,那叫一个怕呀!他惊恐万状的看着敌人正弯弓搭箭,要射杀自己的家人。
       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死死的抓住杀人的弯弓就不放!
       箭射偏了,一箭就射到了音乐家的大腿上。那箭头可是用毒汁熬过的呀!
       族人们七手八脚,把中毒箭的音乐家送到部落的巫师那里医治了三天。
       巫师的法术用遍,但音乐家还是过世了!我们只好把他安放在他自己早就凿好的崖石棺中,算起来,他只活了50岁。

       3、中国上古方块字文献在贵州的第三次发现
       专家惊叹清镇观游“神秘天书”:比甲骨文还早七千年的汉字!
       贾华 贵州都市报 2019-08-25 17:45 发表于贵州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23000年,为公元前20977多年前作品。
       “来子洞”内有八百个汉字和图案,有“鸟”、“大王”等象形文字,还有旗杆、旗帜等图案,说明这里当时已经有了类似国家的存在,疑为当地古老的仡佬族部族。


       2、中国上古方块字文献在贵州的第四次发现
       除了上文日晷仪文字和六、蒙正人先良渚文字字体研究所披露的之外,镇宁最近又有重大发现。
       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杨文金会长的镇宁蜂糖山9200多年前的石刻文献是中国上古方块字文献在贵州的第四次发现。发现人扬文金说:时间:2009.一2016年,地点,蜂糖山,因拍的太多,现清理放大看发现的。先由蒙正内部研究,,然后再公布……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9200年,为公元前7177多年前作品。
       王德埙在朋友圈公布这个信息后,5月30日,中国僚学中心副主任,仡佬族研究院骆长木院长,也对这批上古文字感兴趣,从遵义来到贵阳。电话交流,余言可确定为:上古汉字。今日遂作出鹊巢鸠占的猜想。
       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器检测本器为距今9200多年前的作品。
       王德埙粗略计算一下,大约有128字,真是了不得的长篇文献。
      (1)、初识古文字目录
       以下按识读先后顺序的字编码:


       初识的字如下:
       五()、2、“干”出头:为“礻”(示)的初文(有两个);3、周(甲骨文);4、米(甲骨文);5、“王”;6、心、忄()的初文;7、屰(逆);8、永的初文();、9、王,“四横王”和“斧”;10、亥(甲骨文);11、丹(甲骨文);12、阳(同日晷仪);13、巫(甲骨文);14、大;15、“汉”的初文;16、E为“㠪”,同【巨】字;17、害()通“割”;18、土();19、占(甲骨文);20才();21、二;22、州()象形字。23、水();24、巴();25、阴(同日晷仪);26、元(攻敔王光剑);27、陌;28、衣的初文;29、丁(甲骨文);30、渊;31、龹(两个);32、川(甲骨文)33、阝(甲骨文、);34、其(金文)本义箕簸;35、少,注:错误,取消;36、齿(参考甲骨文);37、匚(甲骨文),音fāng,本古方字;38、昌(甲骨文);39、癸(金文);40、齿(参考);41、“戊”的初文;42、网(金文);43、匕;44、包(金文);45、韐;46、此(金文);47、盟(甲骨文);48、巳(甲骨文);49、戈(甲骨文);50、兦(亡);51、武(金文);52、山;53、兄;54、毕(甲骨文一期合103、四期甲624);55、夗(小篆);56、鼎(甲骨文);57、四;58、鼎(金文):59、井(井宿);60、疑为䍑的异体(同“罕”);61、鬯(金文);62、盛(金文);63、尹(金文):64、日;65、角(甲骨文);66、北;67、月;68、(世);69、肫;70、品;71、沙(金文);72、木:73、“易”的初文(解释错误,删除,改为99);74、玉(甲骨文);75、申();76、图(异体字、、);77、壬(甲骨文);78、起(金文);79、“勿”的初文;80|“付”;81、“文”的初文;82、“卅+二”三十二;83、“止”;84、“甘”;85、为“之”。86、为“疋”的初文;87、“弟”的初文(梯)。88、“笧”;89、为“长”的初文;90、为“帝”的初文;91、为“曰”的初文;92、为“平”的初文:93、为“旨”的初文:94、为“城”的初文;95、为“宫”的初文:96、为“巨”的初文;97、为“宁”的初文;98、为“臣”的初文;99、为“貯”的初文;100、为“乍(作)”的初文;101、为“伏”;102、为“咋”;103、为“马”的初文;104、为“攴”;105、为“尸”;106、苑:107、豕;108、其;109、月(肉);110、;111、业;112、田;113、;114、于:115、,叚的初文;116、为“”的初文;117为“七”的初文;118、为“元”的初文;119、“民”的初文;120、为“化”的初文;121、十;122、此?;123、为“豆”;124、为“呈”的初文;125、为“乎”;126、

     (2)、考证和论证
      周(甲骨文):字形象城墙或宫墙。下面这个意见对“周”的理解有启发:“骆越“祖母王”也叫“乜虽”、“州眉”。“州”也写作“洲”、“周”、“召”……意为“王”。“乜虽”意为“祖妈”或“妈祖”,“州眉”就是“母王”或“王母”。”(广东《俚人文化》194期,谢寿球文。
德埙按:由于已经另有“王”字,故“周”宜解为“王城“或“王宫”。
      4、(甲骨文):(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米粒琐碎纵横之状。“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米”的字与米、粮有关。本义: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
. 同本义
      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说文》。按,四注象米,十其介者,九谷之分也。
      米麜有虞氏之痒也。——《礼记·明堂位》
      特指稻米
      饷米千斛,修书累纸。——《世说新语·雅量》
      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周礼·地官》
      又如:米烂陈仓,财高北斗(白米烂在仓里,钱财高过北斗。形容极其富有);米缆(用米粉制成的线状食品,亦称米线或米粉);米行(经营粮食买卖的商行);米泔(淘米水);米粃(米之细糠);米酒(用米酿制的酒);米麦(米与麦。泛指米麦之类的粮食)
      德埙按:此或为贵州省为水稻原发明地的证据。
      5、“王”第三笔竖穿底,楚花体文字有之。楚王酓盘。
      12、阳,出自本文:《镇宁蒙正人历史人类学岩刻考古调查记》:
     (图 82)

      B为“阳”(太阳符号),其中心有八条太阳光芒,既是太阳图,也是先良渚文字字体“阳”:

     (图 84)
      9、为“王”,有一个“下三角(相当于金文“王”下面的斧),另外一个9为“四横王”。
      11、丹(甲骨文),丹音dān,红色:~砂(朱砂);依成方制成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中药:丸散膏~。 姓。
      德埙按:传说中的齿神明 孙瑴《龙鱼河图》:“齿神名丹朱。”即唐尧之子《史记·五帝本纪》:“嗣子丹朱开明。” 另外,朱砂晋 张华《博物志》卷七:“烧铅锡成胡粉,犹类也。烧丹朱成水银,则不类。”

      13、巫(甲骨文):巫,祝也。《说文》:”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疑家巫有蔡妪者”。《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
     《史记·滑稽列传》“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巫,从"工"从"人","工"的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的"丨",表示能上通天意,下达地旨;加上"人",就是通达天地,中合人意的意思。其中的"人",不是孤立的人,是复数的"人",是众人。它蕴含着祖先期望人们能够与天地上下沟通的梦想。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巫术文化的演变不仅对中国文学、艺术、天文、医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器日晷仪,也属于广义的巫术行为。反映了中国先民对现实世界的不懈探索,而且其思想和活动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宝藏和古代民俗的发展演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对古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久而久之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巫的前身本义是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中国古代医师也称"巫",现有巫师,巫婆等意思
      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仪式的主持人通常都是由巫师来担当的。让他们来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代表,这些仪式从远古流传到今天,它们在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类与自然之关系等方面,还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丹巫:丹,释为姓。则“丹巫”为人名。
      德埙按:七千多年前的丹巫先生疑即“嗣子丹朱开明。”唐尧之子作为国家领导人,其主要职能就是上古的巫师,高级知识分子。故丹朱又名丹巫。王德埙《夏典考释》为七八千年前的良渚文明文献,其中就有丹朱之名。可以相互映证。
     尧尸问题由于牵涉到“丹朱”的千古疑案,因而在清代朴学中受到空前的重视。
     一说丹朱即尧尸。
     [清]张宗泰 着 ,董丰垣 着,王绍兰 着,吴新成 校,王德隆校 ,崔高维校 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时间: 2006-10:“论丹朱为尧尸答曹丈大斌 太社在北郊辨 郊用辛社用甲说 谛袷一事并岁举以午月鲁禘不追所自 出辨 东周祖文宗武辨 天子诸侯太祖孜 大夫适士官师庙制孜 鲁庙制孜。”
     德埙又按:张宗泰氏“丹朱为尧尸”不能成立。盖尧尸即尧帝神主牌,只有嗣天子才能持供。
      15、为“汉”的初文,音hàn 。 天河:银~。云~。气冲霄~。编码15“又”伸出一只长腿,表示银河。那三笔表示星星,同时又以此区别于“三点水”。《正韻》虛汗切,𠀤音熯。水名。【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爲漢。 又天河也。《爾雅·釋天》箕斗之閒,漢津也。《史記·天官書》漢者,亦金之散。《揚泉·物理論》漢,水之精也。《詩·大雅》倬彼雲漢。
      20才()《类篇》:“昨哉切*將來切*作代切〖艸木之初也 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 凡才之類皆从才〗昨哉切徐鍇曰上一初生岐枝也 下一地也 又將來切 哉 古作才 又作代切 始也 文一 重音二”。
      22、州()象形字,象城门之锁钥。象下图之7,汉之“州”字。
      目前的通说是其甲骨文(图1)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是“川”字,表示河流;中间的小圆圈,表示水中有块陆地。所以,“州”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诗经·周南·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句子,这“洲”本来应该是写作“州”的,“在河之州”就是指在河中的一块小陆地上。金文(图2)的“州”基本上与甲骨文相同。
      笔者并不反对上述百度之说。但是,上古文字学普遍存在古文字超越的现象,本字就是古文字超越的一个案例。古文字超越的现象是由于上古方块字在不同地域、不同部族、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文字构形理据,并行文字创造过程中出现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才逐渐统一起来。
      23、水():“‘水’在骆越语中是“祖”的意思”(广东《俚人文化》194期,谢寿球文。
      24、巴()。
      25、阴(同日晷仪),如下图:

     (图 85)
      27、陌:《类篇》:“莫白切,莫白切 阡陌田間道南北曰阡東西曰陌 文一”。
      28、“衣”的初文:。《类篇》:“於稀切*於旣切,〖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類皆从衣〗於稀切 又於旣切 服之也 文一 重音一”。
      30、渊:《说文》:“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皃。淵或省水。囦,古文从囗水。烏玄切《注》,古文淵。”

      参考百度图片:

      31、龹(两个)。
      编码31字形同《简化字总表 · 第一表》的“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应该判为“龹”,音juan3。后世仅用作文字构件,余以为“龹”同“券”为古今字关系。初期的国家形态必然有凭证的需求。
      《宋本广韵》:居倦切,去線見
      《說文》曰:“摶飯也。”隷省作龹,眷字類從此。俗作口。
      理由:上下结构的字头即编码31。例见《大师虘》。
      33、阝(甲骨文、):阝 音fǔ ,同“阜”。用作偏旁。俗称又称“左包耳”。《正字通》:“偏口阜”。
      德埙按:阝作偏旁乃晚起用法,上古即“阜”字,木梯。贵州夜郎人的干栏式建筑,上下需要木梯。因此,大多数现代学者认为,"阜"字本义即为这些用于出入的楼梯。到了许慎的时代,"阜"确实已变成"山丘"之意,这也应是由楼梯引申而来。文字学上称为“词义的转移”。《说文》段注:也字今补。《释地》《毛传》皆曰:大陆曰阜。李巡曰:高平曰陆,谓土地丰正名为陆。陆土地独高大名曰阜,阜冣大名为陵。引申之为凡厚、凡大、凡多之称。《秦风》传曰:阜,大也。《郑风》传        曰:阜,盛也。《国语》注曰:阜,厚也。皆由土山高厚演之。山无石者,象形。
      我认为,9200年前的“阜”字,正是初文“木梯”之意,代制上古的干栏式建筑。“词义的转移”乃后话。
      34、其(金文);箕(扬米去糠的农具;二十八宿之一)《说文》:“其,箕簸。字形采用“竹、”会义,象形,下部是箕脚丌。,古文的写法是“箕”省略“竹”。“其”,就是籀文的“箕”。”但在各类古文献里,它长期被假借出写副词和代词,今读qí。表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或者表诘问。相当于“岂,难道”。本刻石另外有以上部结构为“其”,作文言虚词如代词等。“其”在上古的两个源头ji源头和qí源头是春秋战国时期“其”字结构多变的主要原因。
德埙按:“其”的本义是箕簸,扬米去糠的农具;引申义为二十八宿之一。盖上古神化的天文学发达,也可能表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肯定不是代词。
      35、少(甲骨文、):有两码35个编,有两个“少”。
     《类篇》:“尸沼切*始曜切,尸沼切 不多也 又始曜切 幼也 文一 重音一”。
      注:第一个编码35有错误,取消。改为编码102咋。
      36、齿:“齿”特指人体口腔内前部上下两排牙齿。

     (图86)
      齿。音chǐ,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通常称“牙”)。 因幼马每岁生一齿,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亦指人的年龄:马~徒增(旧时自谦年长无能) 并列:不~(不能同列或不与同列,表示鄙弃)。 谈到,提及:~及。不足~数.触:~剑(触剑受刀,指被杀或自刎)。录用
      德埙按:传说中的齿神明 孙瑴《龙鱼河图》:“齿神名丹朱。”即唐尧之子《史记·五帝本纪》:“嗣子丹朱开明。”本刻石文献:“丹巫大齿”,足以证明丹巫就是齿神丹朱。
       37、匚(甲骨文),音fāng,本古方字。借爲受物器,又通作筐。
      《康熙字典》:〔古文〕【唐韻】府良切【集韻】分房切,音方。【說文】受物之器。【肯棨錄】一斗曰匚。【六書正譌】本古方字,借爲受物器。【六書故】匚,器之爲方者也。又通作筐。【通雅】匚爲古筐。又【集韻】放古作匚。註見攴部四畫。
       说文解字:
       【卷十二】【匚部】匚
       受物之器。象形。凡匚之屬皆从匚。讀若方。,籒文匚。府良切
        38、昌(甲骨文合集11924):明亮。上部从日,下部也从日,会意。它的本义应是天上犹如有两个太阳照耀,形容日光明亮耀眼。《类篇》:“尺良切,尺良切 說文美言也 一曰光也 引詩東方昌矣籕作昌 文二”。
        39、癸(金文):

        德埙按:由于前人未见到“癸”的真正初文,故其构型尚无定论,胡猜乱想,令人喷饭。既疑似象形字,但所像之形不明。《说文解字》许慎认为壬、癸代表冬天,字像水从四方流入地中的样子,但下文又说像人足,说解自相矛盾。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认为“癸”是“揆”的本字,揆是揆度、揣测之义。此义与“癸”古文字形无关。揆义的“癸”当是假借字,后加提手以区分。
        文字学家罗振玉认为“癸”是“戣(读作 kuí)”的本字,“戣”是三锋戈。《甲骨文字集》叶玉森不同意罗振玉的说法,他认为罗振玉用金文中个别字形为证而与大多数的甲金文字形不符。
        近代人饶炯认为“癸”是“葵”的本字。“葵”在古代主要指冬葵。甲金文的“癸”形像四叶对生形。“癸”的古文字形符合冬葵的裂片状叶。这种葵菜的“癸”是象形字,“癸”字的本义当是葵菜。
        笔者认为“癸”字最早见于本9200年前的方块字文献,其作图中央的“短横”正是象日晷仪中间太极之旋转:

(图 97)

      故其作图的现代解释如下:

      表示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位、即震、离、兑、坎四卦。这个是站在蜂糖山太极阴阳日晷仪中间观察天象时得到的方位基本认识的图示。是为“癸”的本义。其为十天干的第十位“昭阳”,这个名称充分说明了“癸”起源于太阳观察。
      40、齿(参考): 文字出处:
     《重订直音篇 · 卷一 · 齿部》

      41、“戊”的初文:音wù,参考金文。《类篇》:“莫口切*莫后切〖中宮也 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 戊承丁象人脅凡戊之類皆从戊〗莫候切 又莫后切 文一 重音一”
      德埙按:此字线条化,对象形说置疑。
      42、网(金文“网”):在金文“网”字内添加两笔,网更加密,仍然是“网”字。
      43、匕,有简文如此字形《篆真字典》p338。
      44、包(金文):包,音bāo。《类篇》:“象人褢妊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已,爲夫婦褢妊於已,已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已至寅,女起已至申,故男”。
      45、韐:音gé,亦作靺鞈,赤色皮蔽膝。
     《仪礼·士丧礼》:“设韐带,搢笏。” 郑玄 注:“韐带,韎韐缁带,不言韎缁者,省文,亦欲见韐自有带,韐带用革。”
      编码45字形见剌鼎。剌鼎,西周中期前段。敛口立耳,三柱足,下腹向外倾垂,腹较浅,底近平。口沿下饰垂冠回首分尾鸟纹。
      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52字(其中重文2、合文2)。
      又载《篆真字典》p1。
      46、此(金文):又参考《偏类碑别字 · 止部 · 此字》引〈常岳等造象记〉。
      47、盟(甲骨文):明本《华阳国志》:言竹王部族“,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盟詛要之”“《南中志》載:“其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盟詛要之。諸葛亮乃爲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牽牛負酒齎.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看来,好詛盟之夜郎习俗已有上万年的历史。
      48、巳(甲骨文):巳音sì ,地支的第六位,属蛇;用于计时:~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巳,似也。象子在包中形,包字从之。”
      49、戈(甲骨文):甲骨文为竖置的戈,编码49为横置的戈,象形文字,清晰精美。戈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的木柄曲头兵器。其构造一般为平头,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端首处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

      构造
      戈
      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戈。
      戈通常宽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2]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
      援:就是平出的刃,上下两刃,前有尖锋。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
      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
      胡: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
      柲:即木柄(百度)。
      德埙按:9200年前冷兵器“戈”文字的发现,为当时已经有青铜诒炼技术的证据,今黔西南铜鼓山有古代青铜兵器诒炼手工制作场遗址。王德埙现场考察检测为6000年前。如能够进一步证实,那将是惊人的发现。
      50、为“兦”的初文,逃亡。音wáng,古同“亡”。
理由:“兦”的异体字有三个下部结构从“一”:   。。
《类篇》:“武方切*微夫切,〖逃也 从入从口凡兦之類皆从兦 或作亡〗武方切亡 又微夫切 文二 重音二”。
53、兄,盟书字形《篆真字典》p547。
54、毕(甲骨文一期合103、四期甲624);田猎用的罗网。《说文》:“畢,田罔也。从,象畢形。微也。或曰:甶聲。卑吉切。”编码54更加形象。
55、夗(小篆):yuàn,身子侧卧弯曲的样子;夗wǎn ,〔~专〕古代一种类似下棋用以赌输赢的游戏。 夗,wān,古通“蜿”;夗,yuān,古通“鸳”。
按:该字由四个义项,看语言环境来选择。
56、鼎(甲骨文):《类篇》:“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 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 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 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 籕文以鼎爲貞字 凡鼎之類皆从鼎 古作鼑 都挺切 鼎 又丁定切 方且也 文二 重音一”。
58、鼎(金文),即鼒:编码56和58都是鼎,字形不同,表示鼎的样式河功能有不同。上古文字讲究名物细分。鼒zīㄗˉ上端收敛而口小的鼎。
德埙按:青铜器鼎已经出现了不同类别,鼎和鼒,是为贵州一万年前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59、井(井宿):编码59右边没有出头,因此,它不是水井的“井”,而是特指28宿之一的“井宿”。理由一,上古文字内容细分,时代特点;理由二、蜂糖山文明最突出的就是天文学发达,“井宿”的概念出现自然而然。
井宿 。如:井木犴(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井宿,传说是一种像野狗的猛兽);井宿(星宿名。二十八宿中朱雀七宿的第一宿。也称「东井」、「鹑首」。有星八颗,属双子座);井冠(井宿。因其位于朱雀七宿之首,故称);井星(即井宿);井络(井宿区域;井宿的分野)。
60、疑为䍑的异体(同“罕”):《宋本广韵》:“呼旱切,上旱曉  ‖ 干聲元1部
䍐希也。亦鳥網。又姓,《左傳》鄭有䍐氏,出自穆公,以王父字爲氏,代爲口大夫。又羌複姓,有䍐井氏。《說文》作䍑,或作罕。呼旱切。七。”
61、鬯(金文):音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香酒。也代指宗庙祭祀
“荐鬯之夕”(《汉书•宣帝纪》)。
德埙按:贵州省酒文化始此。
63、尹(金文):音yǐn ,治理:以~天下;官名:令~。府~。京兆~。
65角(甲骨文):角音jiǎo, 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鹿~。犄~。~质;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66、北:应为甲骨文的直线化。

67、月;月,音yuè,地球最大的天然卫星(亦称“月亮”、“月球”):~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蚀。计时单位:一~。~份。
字形见青铜器《子媳?迎子》壶。
《篆真字典》p593.
68、(世):字上部从“廿”,音shì,古同“世”。
出《新加九经字样 · 十部》

德埙按:此形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省之说可疑,古已有之,或唐取用而已。
69、肫:字形参考小篆:。从月从凵。多义词,根据上下文选择。
chún 古代祭祀所用牲畜后体的一部分;古同“纯”,整体,全;
70、沙(金文):见青铜器《休盘》铭文。
沙肫(chún ):上古的祭祀活动。古方言“奓沙”为张开之意,故“沙肫(chún )”为开展肫(chún )祭之意。


73、“易”的初文:错误,73删除。
74、玉(甲骨文):一说本义为用丝绳串起来的宝石(百度);编码74有出头者(表示玉璧),也有未出头者,表示半璧之玉,即玉璜。
75、申():出自《偏类碑别字 · 田部 · 申字》引〈隋阮景晖造象记〉。另外,又有字形相同的大篆,见《篆真字典》P52。通“神”:许慎《说文解字·申部》:申,神也。
76、图(异体字、、):出自:《汉隶字源 · 平声 · 模韵 · 图字》引〈成阳灵台碑〉;出自:《隶辨 · 平声 · 模韵 · 字》引〈北海相景君铭〉;出自:《偏类碑别字 · 囗部 · 图字》引〈魏南石窟寺碑〉。第一个无非是把一个“口”,变成了大方框。
77、壬(甲骨文):编码77中的园点,后来移到这干上了。音rén,天干的第九位,用作顺序第九的代称。
78、起(金文)的初文:起义,起事,闹事。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79、为“勿”的初文。参考《师虎》簋的字形:。
80、为“付”。其上部从亻,下部从寸。《说文》:“付,與也。从寸持物對人。方遇切《注》臣鉉等曰:寸,手也。”
81、为“文”的初文。参考甲骨文,略可窥得其字体从三角形,有内部符号、三角形底部出笔,发展到形状,再演变为、、等形状,逐渐定形。
付文:“付”,通“附”。附属。《管子‧正》:“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民付而不争。”
附属文书,即刻铭文于石。
82、“卅+二”三十二。参考: 卌,音 xì, 四十。字例甲骨文:。卅音sà ,三十,字例甲骨文:。因此,判断82号为合体字:卅加二,即三十二。
83、为“止”,字形参考,等。止,音zhǐ 。停住不动:~步。截~。拦阻,使停住:~痛。禁~。仅,只:~有此数。不~一回。古同“趾”,脚;脚趾头。
84、为“甘”,字形参考甲骨文等。甘音gān,姓。这里指甘部族。
85、为“之”的初文。参考字形,之音zhī。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虚用,无所指:久而久~。往,到:“吾欲~南海”。
86、为“疋”的初文,参考字形。疋,音pǐ , 同“匹”。疋音yǎ ,古同“雅”,《尔雅》亦作《尔疋》。疋音shū,脚。
87、“弟”的初文(梯)。象形文字,象木楼梯逐级上下,独体字,弟声。本义是木梯。。《说文》“梯”误作会意字:《说文》 以为“韦束之次第也”,其释系想当然。战国文字字形相沿袭,亦有一些变化,主要是柲形变直竖为向右(偶向左)的斜画,随之下端的一横也变成一撇;亦有不作一撇而作圆点的。缠韦形亦有简化。秦小篆、汉隶的写法都受战国文字的影响:。《说文》释“弟”是对的。《说文》:“梯,木阶也。” 《孙子·九地》:“如登高而去其梯。”比喻导致某事的因由。《史记·赵世家》:“毋为怨府,毋为祸梯。”本刻石文作“事变起因”。
关于“弟”和“梯”的关系,应该是古今字关系。“弟”后来词义变成了:弟弟,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亲》,如此等等,我们称为“词义的转移”。于是,只好在“弟”旁加“木”偏旁,变成了形声字。
88、为“笧”。编码88如图系上下结构。上为“册”,字形参考甲骨文,下为横置如箭状,实际上是上古“竹”的一半,如字形之一半然。如此上下结构就是“笧”,字形也有如此者:,异体字关系。结论:编码88为“笧”的上古初文。音cè ,ˋ 古同“册”,即石刻文义。又古同“策”,计策,谋略。
89、为“长”的初文。字形参考甲骨文:。象人拄杖形,编码89下面为“亻”,甲骨文与之完全吻合。上面人头为方形,中间正是拐杖。从“长发”引申为“长久”义。石刻为以二木为长久之誓。还有一个金文“长”(战国青铜《长子沫臣簠》),跟编码89下面的“亻”相同。
90、“帝”的初文:出《甲文编》。.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天~。玉皇大~;君主;皇帝:称~。三皇五~。
91、为“曰”的初文,象形文字。字形象口,中间一竖象舌头,旁边三点象口中的牙齿。参考字形如。曰音yuē ,ˉ说:子~诗云。 为(wéi ),是: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叫做:凡乐辞~诗,诗声~歌。语助词,无实义:昊天~明。
92、为“平”的初文。战国兵器《平阿右戈》铭的“平”,就是在编码92基础上的繁笔:。甲骨文未见“平”字,故这是“平”字最早的初文。“平”字的本义是乐声舒缓、气息舒徐,引申泛指安舒、宁静,又引申为不倾斜(表面高低相等)、没有高低凹凸的地势(平原、平地)、使……宁静(使……平静)、使……高低相等(使……平坦)、齐一、用武力镇压(平定)、公正等。
93、为“旨”的初文。字状参考甲骨文。旨是会意字。从匕,从口。匕,是进餐用的勺子,举起而未入口。编码93左上角则巧妙地像用勺子(匕)向嘴里送食物。“旨”本义是味道甘美。《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引申泛指美好,也引申为思想主张、意旨、意图。由赞美、恭维的角度特指皇帝的诏书、命令。
94、为“城”,从“土”,参考西周金文,编码95倒置。编码95一般理解为“示”,如红山文化文字。这里作为倒置的“土”,应该视为上古红山文字与西南文字的地区域性区别。从“戊(成)声符。城的本义就是环绕都市的防御墙。会意兼形声字。
95、为“宫”的初文。《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初文出之以正方形,正象上古地下穴居室。如西安半坡村居室:,左图取自网络。后世“宫”由于建筑方式进步,改从宀,像房屋之形;从吕。编码95右上角和左下角两个“口”,像有几个室的样子。本像居室相连相通,后来为了便于书写,就把两个“口”分开,进而上下重叠。

96、为“巨”的初文。西周、战国和《说文》的“巨”字形如下:

“巨”字演变的路线是这样的:先是如编码96:;然后省略一条横线:,也就是“㠪”,音jù,同【巨】字(《康熙字典》)“巨”的异体字;然后再封口,就成为西周、战国和《说文》的“巨”了:。
97、为“宁”的初文;后来,左右加两竖成为甲骨文。宁,音níng, 平安,安定;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亲。归~; 守父母之丧,丧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三年”;
宁,音nìng,情愿:~肯。~死不屈。~缺毋滥: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唯是;姓。
98、为“臣”的初文。本字由一棍棒即刑具和㠪(巨)组成。本义是罪犯。“巨”为持矩之人,字形为“工”:㠪。像古代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曲尺。《说文》:“像古代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曲尺。”古代的罪犯为了防止其逃跑,除了五花大绑和足镣外,还要附加一根棍棒控制其身体。特别是在上古,金属刑具昂贵,木质的棍棒遂为首选。

(取自网络)
棍棒多竖置束缚:

(晚清时期,被押送的犯人,脖子和脚踝都被长长铁链锁在一根铁棍上 游戏大师)
罪犯行走时,也要手持在身侧。1903年,法国记者来清朝拍了电视剧屏:囚犯押赴
刑场真实影像,手拿长棍:


近世,刑具棍子演变成了斩标或枪毙的标志:

(取自网络)
近年来,刑具棍子又演变成了注射器,小巧玲珑。文明程度更高了。
由于棍棒加诸于罪犯之身,原来的左右结构字形就改进为:(《金文编》),也有字形如。一释为“穿透眼睛”,于理未安。此后一根棍子又演变为两点:臣。义如《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罪犯要强迫劳动,服务于官僚和政府工程。字义既而又引申就把国君所统治的庶民甚至官员,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99、为“貯”的初文:从贝。从宁。右偏旁它四周为“宁”字的古体,读为“zhù”,与现在简化字的“宁(níng)”字只是字形相同),左偏旁表示里面放着“贝”在古代象征拥有的财富。
储存;收藏。把东西放在器具里;盛。停放,安置。通“伫”。等待。指储存的财货。
100、为“乍(作)”的初文。字形表示耒起土时而翻起的土块,本义是耕作,此义后作“作”。《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孔安国注:“东作之事,以务农世。”古文字中“乍”字多用为“作”。 
“乍”字金文演变的特点,也是如挥舞耒一样反复上下颠倒,左右翻面。
编码100开始是这样演变的,上下颠倒:。接下来就是文字在此基础上细化:、和;平面旋转180度成为:;再上下颠倒,回到编码100的初始位置,再向右平面旋转180度就定形了:“乍”。
乍  zhà 
 1. 忽然:~冷~热。~暧还寒。
 2. 刚,起初:新来~到。
 3. 张开,鼓起:~着胆子(勉强鼓起勇气)。燕赵
 4. 姓。
101、为“伏”,参考甲骨文“伏”:

(图31引自《甲骨文小字典》文物出版社页224)
102、为“咋”。左右结构。左为“乍”,右为“口”。咋音zǎ ,
  〈方〉代词,怎,怎么:~样。~好。~办。~个。
咋  zé ˊ
 1. 大声呼叫。
 2. 咬住:~舌(a.把自己的舌头咬住,或忍住不言,形容极度悔恨或畏缩;b.惊讶,害怕,说不出话来)。
咋  zhā 
 ◎ 〔~呼〕a.吆喝;b.炫耀。均亦作“咋唬”(“呼”、“唬”均读轻声)。
103、为“马”的初文。西周《毛公鼎》的马是这样:,具有大眼、长尾、长鬃的特点。编码103的“马”则突出长鬃的特点,比较原始:。
  mǎ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104、为“攴”,异体字有甲骨文。“又”为右手,“拿、取”义。上部符号竖和点,表示戒尺,处罚工具。

pū 
 1. 轻轻地击打。
 2. 古同“扑”,戒尺。
105、为“尸”,参考金文《师寰簋》:“”。本义一般认为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引申为人体侧卧陈放的样子;尸也引申为尸体、死尸,这个意思旧时也写作“屍”。这里为祭祀唐尧之子齿神丹朱,亦即丹巫时采用了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的“尸”仪式。上古蜂糖山人为丹朱大帝后人无疑。
106、为“夗”,夗( yuàn),夗亦声。“夗”意为“敞开的”、“敞口的”。这里指盛祭品猪的敞口大容器。
107、为“豕”,参考商甲骨文。“豕”即是现代人所谓的“猪”,这里指祭祀齿神丹朱大帝的供品。“呈”,恭敬地送上去。
108、为“其”,参考金文《子諆盆(金)春》:“”,諅,音jì。說文:妄也该
字的声符“其”,同编码108字,证讫。
109为“月(肉)”,参考甲骨文字形:“”。本刻石是“肉”初文,与月亮无关。
110为“”,左手。后作“左”。引申为佐助; 违背。字形参考《牆盘》。
111、“業”的初文;字形参考《中山王鼎》:“”。古代的书册之板称“业”,放置时以韦(皮条)穿捆,阅读时则解带而展,所以《礼记·曲礼》中有“所习必有业”的话,后来把读书称为“业”,如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
德埙按:上古贵州地区可能有书业或读书业。
112、田;《说文》:“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囗。十,阡陌之制也。凡田之属皆从田。待年切。”
业田:佛教用语。指人今生的善恶行为能生来世苦乐之果,譬如田园能生好与坏的果实。 唐.实叉难陀《广佛华严经.卷三九》:「六趣受生各差别,业田爱润无明覆。」
德埙按:是证上古贵州地区已经有前世佛传入。
113、,从,同“迍”。《五侯鯖字海·辵部》:“𨑺,音迍。義同。”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臯記上》:“《太真科經》説……酉䖝鬼名髮廷𨑺,厠鬼名頊天竺。”
114、于。“于”字甲骨文、金文均立置,本初文则横置。词性依文字环境而定。
115、,叚的初文。][jiǎ]
[《广韵》古疋切,上马,见。]
“假1”的古字。
(1)借。
(2)虚假,非真。
[②][xiá]
[《集韵》何加切,平麻,匣。]
姓。 [4]
116、为“”的初文,“日”周围有点和一竖。为“亘”的本字。《康熙字典》讹字说不妥:
【亘】的讹字。
拼音xuan1
求~也。即亘字之讹 。
117为“七”的初文;如,金文第一笔为弯弧,同编码117第二笔。
118、为“元”的初文,
119、“民”的初文。字形参考。都是一竖和平置椭圆形。
120、为“化”的初文;参考甲骨文和小篆。
121、为“十”;
122、为“此”的初文。
123、为“豆”,字形参考甲骨文。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
124、为“呈”的初文。chéng。恭敬地送上去:~上。~报。面~。
125、为“乎”,乎音hū ,
 1.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2.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3.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4.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5. 古同“呼”,呜呼。

(3)、释文
释文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排列。未释字用“口”代替。
五阜沙肫
壬(年)示心逆起武
盟山帝(君主)巳衣示
付文
周毕无陌韐券
止甘卅二之疋夗戊亡乎笧
梯(事变起因)米阳州盛鬯尹戈豆
其巴永此长二木品角申
占斧网鼎四玉(璧)割兄川
王齿曰平图旨昌少券泉
才鼎(鼒)罕宫城巨
王井(宿)阳宁巨攴眝方乍(作)此阴
世咋马癸匕于方叚伏
亥北汉周北業田其
丹巫大月(肉)齿尸夗豕呈月
(这里指装扮成丹巫大月(肉)齿的“尸”,将祭祀齿神丹朱大帝的供品“猪”的肉,盛在敞口的大盘子中:“呈”,恭敬地送上去。)
土()丁化水包(金文)七十元水。
按:1、“五阜”指上古齿神丹朱大帝统治的以蜂糖山地区为中心的南中地区。
2、世:

指嫡长。 《尔雅》:“父之兄弟先生为世父。”
《释名》:“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故世子亦曰大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卫世叔仪。
后嗣:《书·吕刑》:“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1、丹巫先生即“嗣子丹朱开明。”唐尧之子作为国家领导人,其主要职能就是上古的巫师,高级知识分子。故丹朱又名丹巫。王德埙《夏典考释》为七八千年前的良渚文明文献,其中就有丹朱之名。可以相互映证。
本刻石文献:“丹巫大月(肉)齿”,足以证明丹巫就是齿神丹朱。
这里文献记录了祭祀唐尧之子齿神丹朱,亦即丹巫。上古蜂糖山人为丹朱大帝后人无疑。
“王齿曰平图旨昌少券泉”重要。是齿神丹朱颁布的诏书。
大意:
五阜沙肫祭祀平叛布告
壬年上天垂示灾祸,天心逆发动武装叛乱
君主山帝和巳衣(巴人领袖)盟誓
并附属文书,刻铭文于石。
给周毕陌韐券
截止甘部族拿着戊兵器,身子侧卧弯曲(骑在)32匹(马)上逃亡。
我们在米阳州盛香酒庆祝,有兵持戈守卫,令尹(将对甘的胜利)记录在册。
大王谈到叫做武力平定的版图,命令正大光明地颁行适当的钱币作为国家的凭证。

    根据占卜,决定将逆兄的河川割让,还加上网鼎和四璧。
    令你们巴人永远守护此地,立二木为誓,神灵为证。
    这个事件发生在斧世井宿阳亥口汉周
    凡巫大水报告
    盖事件为少主山帝同室操戈,联合巴人平叛。是证上古夜郎人与巴人的政治联盟出现,为虞朝政体之萌芽。
附记:黔北民间老年人经常方言称“尸”,“你这个尸!”,因此,黔北民间应该长期存在“尸”祭传统。

    三、结论:贵州是中国方块字的发源地之一
    册亨县新发现8000年前到五万年前极其宝贵的方块字岩画6幅。其中,两万多年文字岩画岩刻两幅。一幅有文字15个,另一幅有文字两个。
远古五万年前羊的岩刻表现吉祥的观念,反映了山民畜牧业的经济水平。
8000年前的岩刻圆圈内有三条鱼构成轮辐,表现了古巴人的鱼崇拜;圆圈表示太阳,则是明夷(巴人是明夷的一部分)的太阳崇拜。这个是珍贵的民族学材料。

     第四次发现的128个方块字,较之第一、二、三次发现的文字,更加成熟可解。单就已经认识读的128个文字来看,已经透露出贵州地区上古巫文明璀璨辉煌,以及王朝文明的的初霁。从字体来看,独体字比较多,但已经出现了形声字和通假字,用字开始复杂化。蜂糖山的文字文化不是孤立发展的。从历史来看,它继承了第一、二、三次发现的方块字体例,并加以细化和图象符号化。从横向来看,它和长江下游和上游文字有过交流,相互吸收和影响。已经出现了文字趋同的迹象,但地方个性特征还是很明显。猜想:所谓汉字也者,实际上是长江中游夜郎文字。西汉时汉族坐大,东漢许氏等辈整理归纳,吸收了夜郎文字和红山文字等等,蔚为大观,鹊巢鸠占,误称为:汉字。故“汉字”说失其本源,当称“中国字”为宜。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