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的家乡幺塘位于安龙县城南,被誉为“三边通衢,府城第一塘”,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战略地位尤为突出的地方。这里史多绝唱,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纷纷建功立业,折戟成沙于此,留下家国情怀,慷慨悲歌无数。对 ...
印象贵州网讯 (作者:赵历海)我的家乡幺塘位于安龙县城南,被誉为“三边通衢,府城第一塘”,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战略地位尤为突出的地方。这里史多绝唱,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纷纷建功立业,折戟成沙于此,留下家国情怀,慷慨悲歌无数。对滇黔桂三省乃至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有深远影响。遗憾的是长期埋藏深闺无人识。近年来,赶上国家的好政策,在各界文艺爱好者的关心和呵护下将其唤醒,拂去轻纱,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进而被赋予城南文化的称呼。 还是懵懂年少时,酷爱阅读的我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姨妈家翻到了一本地方旅游文化丛书《龙城荷香》,依稀记得里面有一篇文章讲述了永历帝部将李成爵战死凉水井的事。那时的我还不知地方志为何物,可总感觉这凉水井就在离家不远的石门坎处,可由于知识的匮乏,加之学业、工作、家庭等等诸多因素,凉水井溯源的念头潜藏心灵深处已二十多年。 《张锳捐修府城南路古驿道》图 马春福 供图 2015年11月,因宣传部人事变动,我从文明办调到文产办上班,新的岗位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在州委宣传部的统筹下,先后到省内外相关著名文化企业、高校、景点考察、培训和观摩,受益颇深。尤其是到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的短期培训和到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的观摩,对我的触动极大。 2017年7月,在返乡创业大学生,黑马艺术法人罗杰的帮助下共同制作了动漫短视频《三帝王赐名之荷都安龙》,从而激发了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2019年7月初,央视地方影像方志摄制组到安龙拍摄,我有幸陪同,几乎跑遍了安龙的所有景点和文化遗址,对安龙历史文化的认识更是上升了一个层次。7月23日,摄制组一行在原文联主席莫苍之的带领下来到梅子关,经过一番披荆斩棘,几近匍匐前进般爬到“独立三边”摩崖石刻前。面对苍劲有力的石刻,灌木丛掩埋了半边的古驿道以及那两寸许深的马蹄印,作为吃这方水土长大的幺塘人,震惊,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内疚和惭愧! 2020年初,脱贫攻坚收尾之际,回单位途中看到笃山镇坡老村在村口旁树了块地名石,于是便萌生了在幺塘也树一块的念头。可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还因选点、资金来源、表现形式等难以确定,此事又被搁置一边。 2021年7月的一个周末,党校的同学韦红宁打来电话,说县里面打算出书《安龙县地名故事》,约我写一篇关于幺塘地名由来的文章,并发来《安龙县地名志》的基础材料。虽从未涉足历史人文方面的写作,可一想到潜藏心中二十多年的凉水井溯源问题和梅子关之行的愧疚,便毫不犹豫的应允下来。历时两周的查阅资料、访寨老乡贤,校对核实,《汛塘制与幺塘地名由来》得以脱稿,印象贵州发表后反响还不错。接下来的《安坡路的前世今生》出来后,出于对新人的包容和鼓励,黄显旷、黄朝文、傅汝吉、陈翰辉等领导和前辈在指出不足的同时纷纷给予很高评价。 后来该文得到了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转载,更增强了我写文史类文章的信心,于是,先后写出了《幺塘勒石记》、《石门关记略》、《安龙“加油”典故的形成》、《凉水井溯源》、《梅子关遗诗断想》、《漫话贵州“笼”》、《南亚廊道府城南路段发掘考记》等20来篇关于城南的文章。这些文章虽未在大报名刊刊载,多通过受众广泛的自媒体传播,宣传造势的效果非常好。文产办的工作经历使我养成了将有价值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实物载体的习惯,故而促成了幺塘地名石的落成和梅石二关历史人文区雏形的形成。 “善举自有天助”,不知是年龄增长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现在的我非常相信这句话。有了树立地名石的念头并已撰文造势后,将这一想法付诸行动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于是便和一直以来热心公益事业的八旬老人张素国(以下尊称张伯)车脚并进,寻遍了幺塘及周边每一个可能有地名石原材料的地方,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顺路的石材不成用,不顺路的石材可用但其它成本太高,况且资金还无着落,退而求其次看了一块勉强能用的,又说这是万古千秋的事草率不得,无奈之下又搁置了近半年。 2022年国庆期间的一个下午,晚饭过后到张伯家闲坐,不知不觉又聊到了地名石的事。张伯说是不是可以咨询下石材厂,询价后好想办法筹钱。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多年前因工作有联系的玉林石材负责人王登亮发了条短信:“王总,我是某某,幺塘想立块地名石,贵公司可有现成石料,大概多少钱?”本以为他早已将我忘记,万万没想到,一分钟不到收到王登亮老板的短信:“做公益事业嘛,我公司送你们一块,随选,自付运费即可”。收到短信后,我俩的高兴劲真是难以言表,张伯笑得像个孩子似的。第二天便在玉林石材老总同学岑波和村里胡学伟的陪同下一起到石山上选好石材。 万事开头难,只要迈出了关键一步后,后面虽然有极少数村民不理解和耍把戏,设障碍等小插曲,还真别说有的小插曲还差点让我动了放弃的念头。可在张伯的帮助鼓励下、在村支书黄仕铝的坚定支持下、在蒋从能,岑波等乡贤的无私奉献下、在家人的默默支持下,2023年立春这天,刻有“三边通衢,府城第一塘——幺塘”和“幺塘勒石记”的地名石得以顺利树成。在县内外相关部门领导和颇有影响的文史爱好者黄朝文等人的见证下举行了简短的落成仪式。 从此,幺塘,作为滇黔桂三省交汇处,兴义府通往两粤第一个塘的历史定位逐渐深入人心。 幺塘地名石的落成要感谢的人很多,可最令人动容的还是这里一个个普普通通而又淳朴的村民。在玉林石材的慷慨大义和村支书黄仕铝的坚定支持下,因村里资金紧张,村支书自行垫资将石材运了回来。10来吨的石材要安稳的树立起来,撰写碑文虽可由我兄弟二人勉强代劳,可挖基础、买运材料、施工、刻字、吊装石材等处处需要资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关键时刻广大村民及村里走出去的公职人员纷纷解囊相助,许多平凡的举动令人刻骨铭心:儿时玩伴胡老四妻子小兰香,终日为两个孩子读大学而在外奔波,但也打来电话要表示心意。大家考虑其家庭实际情况建议她捐助就不用了,可她执意坚持并说:“我家胡老四虽然不在了,但这点心意一定要替他表示的”;还有泥水师傅胡毛耶前来捐助时,有人问他捐款做什么知道不,“管它做什么,大家的事也是我的事”。 这一个个简单而质朴的举动,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动诠释,更是我辈不遗余力、四处奔走、竭尽所能不停为家乡呼吁的不竭动力。 2023年2月快结束的一个周末,在诗词楹联协会会长王培民的召集下,傅汝吉、黄显旷、黄朝文、韦红宁、杨煜等10多位老中青文友齐聚一堂,商讨《安龙县地名故事》的编辑及其它文学创作事宜。议程结束后私下闲谈时,县政协副主席黄显旷把我叫到跟前,说幺塘地名石落成后反响不错,为进一步挖掘城南文化,县政协打算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争取点费用并问我想做什么,我毫不犹豫的回答用在梅石二关关名等石刻上。 这里的历史人文不仅对幺塘极其重要,对安龙、黔西南、甚至西南地区都有重要影响。只是长期沉睡于深山中,知者甚少。2022年同原县人大主任黄朝文到此考察永历朝廷迁跸安龙线路时,他就建议在此刻关名,以便后人能记住这段厚重的历史。真是有心栽花花会开,诚心插柳柳成荫。 有县委县政府作后盾,在县政协、县文管所、栖凤街道帮助支持下,经张伯和我的多次勘察选点,县政协、县文管所、栖凤街道等部门领导的多次实地调研论证。历经行文、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施工、验收等一系列流程后,包含府城南路古驿道、“独立三边”摩崖石刻、古碉楼兵房地基、梅子关,石门关关名石刻,人文简介《石门关记略》石刻、昔日古战场和凉水井石刻等古今历史人文载体的梅石二关历史人文区初见雏形。 幺塘地名石的落成和梅石二关历史人文区雏形初见,第一次以实物载体的形式将众多帝王将相、英雄豪强的家国情怀,慷慨悲歌向普通民众和广大文史爱好者进一步呈现。从而触发了众人的猎奇心和创作灵感,纷纷到此抚今怀古、宁心静神、创作大片、赋诗作对、写生采风、调研取材…… 2023年12月2日,在陈翰辉老先生和原县人大主任黄朝文的邀约下,王定芳、王仕学、杨远康、陈松、吴晓武、罗迦玮、王培民、丁洪军、韦红宁、杨煜等县内外、州内外颇有影响的文史专家、文艺工作者齐聚梅石二关,访古探幽、抚今追昔、吟诗作对、撰写文章、畅谈远景。陈翰辉的《咏石门关》、吴晓武的《鹧鸪天——石门关逢翰老有寄》、陈松的《安龙:府城南路寻古》、王先启的《兴义府南亚廊道轶事》、杨煜的《安坡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驿道》等诗文为进一步丰富城南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2月23日,笔者和张伯对梅子关前至汕昆高速近两公里府城南路古驿道的清理发掘,不仅为南亚廊道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更丰富了加油文化内涵。因而成了2024年初我县“两会”的一个议题写入了县政协“两会”议程,从而将城南文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月4日,县文管所还专门在此立了2块“府城南路古驿道”的文保牌子。 2024年元月5日,县摄影协会徐定烁等一行8人到幺塘地名石和梅石二关采风。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城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被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纷纷装上“长枪短炮”,记录镜头下的巍巍雄关、苍凉古道、千年蹄印、悲歌古井、慷慨石刻……用短视频的方式将这里的古朴幽深、家国情怀、离愁别恨、刀光剑影、爱恨情仇、金戈铁马、慷慨悲歌尽情演绎。这10多条短视频如《漫步梅石二关》、《昔日古战场——贵州安龙梅子关》、《南亚廊道》、《石门关》、《独立三边》、《三边通衢,府城第一塘》、《锁龙井,凉水井》等等播出后反响很大,充分体现了自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的特点,让万千普通民众也能轻松步入城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殿堂。 除了团体访客外,更多的是秘密访客,许多都是造访过后发了视频被刷到后,方知有贵客到此一游。有的还大有来头,如拍“独立三边”摩崖石刻视频的“胡老鬼”(网名),后经证实是某博物馆馆长,还有远道而来的关索岭访客。更有二次往返的兴仁访者,为感谢带路的张伯,亲自赋诗一首并书写好后赠与张伯。“盘江割地锁西南,梅子雄关镇三边;征马蹄印深不语,帝王干戈可惊天。”当我问及作诗者何人,张伯全然不知。从诗作看来,此人即便不是大有来头也绝非等闲之辈。 此外,《文史天地》副主编姚胜祥,古典小说《盛唐传奇》作者晓力,县美术协会黄甫尚、国画名家马春福等到此采风写生者也不胜枚举。黄甫尚,前者创作了水粉画作《府城南路古驿道》,后者创作了国画《张锳捐修府城南路古驿道》。 城南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如同府城南路古驿道般近达象郡,远通羊城,甚至连通南洋,需几代人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方能历久弥新,流泽孔长,不得不仰仗于后之郡士呀! 编审:融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