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年前就听家乡老人说魏巍梅子关下汕昆高速、南昆铁路、324国道交汇处的县道七道拐不是真正的七道拐,真正的七道拐是离此不远的古驿道七道拐。这惊天的历史秘密虽令一个文史爱好者胸潮澎湃,可面对险峻的山崖,茂密 ...
印象贵州网讯 ( 赵历海 )三年前就听家乡老人说魏巍梅子关下汕昆高速、南昆铁路、324国道交汇处的县道七道拐不是真正的七道拐,真正的七道拐是离此不远的古驿道七道拐。这惊天的历史秘密虽令一个文史爱好者胸潮澎湃,可面对险峻的山崖,茂密的丛林,尤其是当时正值盛夏,满是青苔的乱石和绿油油,大半人高草丛中不时盘旋缠绕和穿梭的青竹飚不得不让我望“道”兴叹!前几日,已是季冬,对青竹飚已不再忌惮,在张素国老人,蒋从轮和石刻师傅等人的陪同下一路伐树取道,终于得以一览古驿道的苍劲雄浑和七道拐的尊容。当时的兴奋劲简直难以言表。 近两公里的七尺古驿道蜿蜒盘旋在梅子关前的悬崖峭壁间,历经近两百年的风风雨雨虽有不少破损,可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蜿蜒山涧的完整高速古道清一色的2米2宽,拐弯处更是留足足够的空间,建有规范的高速服务区,古道上深深的马蹄印随处可见,拐弯处石阶间的长条石板上不时用錾子凿成的规整防滑凹槽尤其令人惊叹不已!更让人震惊的是那些历经百年风雨的完整古道依然坚固如初,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如此等等,足见其修建时的规格之高!工艺何其精湛!随后,笔者相继在坡脚渡口打坐坡,石门关前深荡子清理发掘了相同规格的部分古驿道。行文至此有看官或许会问,该古驿道姓甚名谁?何人何时所修? 画圈处为府城南路古驿道 据《兴义府志》地理志,道里记载,这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父亲张锳道光年间在兴义府(今安龙)任知府时“念南路之未平治也,奚集众捐修”的兴义府府城南路,全长七十多里,自坡脚渡口经打坐,二台破、三道沟、新店(又名稀饭店)、梅子口(梅子关)、石门坎(石门关)、小水井、陆家马店、幺塘塘坊、大水井、懒板凳进兴义府府城西门。当时兴义府府城贡生严以正还为此专门撰“修兴义府南路碑”记述了此事。因该路段地处川滇黔借助珠江水系上游南盘江通往南亚的关键节点,被贵州省文保中心定义为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兴义府南路段,以下简称府城南路。其沿途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殷商及上古时期,期间发生的恩怨情仇、金戈铁马、别愁离恨、家国天下……几背篼几箩筐都说不完,这里着重结合历史文献,屡询乡贤,访寨老,踏山涉水觅踪迹,力图考证,记述府城南路沿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古今价值及其影响。 钦命划界安三省 府城南路地处滇黔桂三省交汇处,云贵高原向两粤丘陵的过度地段,海拔落差近千米,魏巍险隘梅石二关(梅子关,石门关)是其海拔落差处的分水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以来既是战略要地也是个是非之地,史多记载,“兴郡南界粤,西界滇,实黔省西南岩郡也。万山峭立,四面水环。南有南盘江之险,守石门关、坡脚、者香诸要口,据山扼江,足以制粤。”战事频仍,梅子关处的“独立三边”摩崖石刻也对此进一步作了佐证。其安定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死存亡,更深刻影响着历朝历代的边疆稳定和长治久安。上至庙堂之上的帝王,封疆大吏,下至江湖之远的地方官和黎民百姓,均为此付出不懈努力,其中最典型就是雍正帝亲下谕诏处理滇黔桂三省边界的佳话啦。 “独立三边”摩崖石刻 清雍正二年(1724年),广西西隆州障地方土目王尚义等,与南笼厅(今安龙)南乡地方苗目阿九为争夺地盘,相互仇杀。南笼厅之南乡地及普安州(今兴义)之捧鲊地,旧与广西之泗城西隆地犬牙相错。今之贞丰州地,旧亦为泗城西隆地。是时泗城土知府岑映宸淫虐,而其地延袤千里,其北境既与南笼、普安相错,多争界仇杀事,映宸为通逃薮,为患最深。雍正五年(1727年)五月,雍正亲自下诏命工部侍郎李绂、云贵总督鄂尔泰、广西巡抚韩良辅会于南笼,议划贵州、广西界。划红水江为界,永杜争端。割广西泗城西隆之红水江以北地设永丰州,升南笼厅为府。《贵州通志》、《名臣传》均有记载,至此,滇黔桂三省的边界之争才算落下帷幕,为雍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扫清了障碍。为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清政府之所以大费周章由雍正帝亲下谕诏,封疆大吏鄂尔泰奉旨亲自会滇黔桂三省督办梅子关前,府城南路沿途这一小小的土目划界纠纷,绝非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心血来潮一时兴起。古代传统进入西南的道路,是从四川穿越青藏高原进入,而这条道路很容易被游牧民族切断,一旦切断这条西南命脉,整个西南就会不攻自破,因此清朝皇帝可不会将西南这块战略区域交给土司控制,爱新觉罗家开疆拓土的血脉又一次觉醒,雍正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还设立了上百个驿站,使云贵川完全连为一体,确保川滇黔借助两粤的南下通道畅通无阻,为击败准格尔蒙古,实现江山一统奠定基础。而府城南路古驿道沿途恰好处在这上百个驿站的关键节点。现如今,汕昆高速、南昆铁路、324国道三条战略要道再次交汇于梅子关前的府城南路旁,“独立三边”摩崖石刻后,这,能说是偶然吗? 山间铜铃贡马来 “卖牛干巴喽,上好的牛干巴”伴随着上方小商贩的吆喝声,南盘江畔的坡脚集市已开市了一段时日。阵阵铜铃声中,打坐坡800多米长的蜿蜒石阶路上正赶来一队长长的马帮。石阶路两旁芭蕉林掩映处,纳河寨三三两两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吊脚楼不时冒出的炊烟连同清晨的薄雾萦绕在坡脚河谷间,宛若仙境一般!马帮前队快到坡脚河石拱桥时,打坐坡上的后队才越过拗口,过得石桥,两颗三四抱大的古榕树像士兵一样伫立桥头,伴随着哗啦作响的坡脚河水从一大两小的坡脚河三拱石桥下淌过,在锅头的招呼下,各把头依次将骡马拴在古驿道两边的十来棵参天古榕树下乘凉,喂料,古榕树下大块磨石铺得整整齐齐的七尺古驿道往前一直延伸到红水河(南盘江)边,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处可见摆地摊卖白楼夹心红糖(裹心白)、管消烟、板坝酸笋、搭连耙的下方人和不时吆喝卖灯草绿、针头麻线及狗皮膏药的上方人……这是前几日到纳河寨探访时,近八十岁老人王恩学向我描述的南盘江畔坡脚水乡集市。不知是老人自责的嘴拙还是笔者一如既往的笔拙!始终未能将老人心中那魂牵梦绕乡愁集市妙境描绘出来。再加之平班电站筑坝拦水后,如今,老坡脚彻底,永久地淹没在南盘江的烟波浩渺下,留给老人只能是无尽的乡愁! 这里便是府城南路尽头处的坡脚渡口集市。其有据可查的商贸史至少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据《兴义府志》大事志纪年和《史记》、《汉书》、《通志》、《安顺志》等志书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郎中将唐蒙南粤偶食杞酱后,味甘难忘,探得杞酱源于蜀,市夜郎,夜郎临牂牁江,几经辗转,方达南粤。牂牁江的南盘江,北盘江、盘江之争虽无定论,但南盘江属牂牁江的一段是毫无争议的,杞酱经南盘江上的坡脚渡口达南粤唐蒙处是确凿的。且闻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可行船,又闻夜郎有精兵十余万,船浮牂牁江,窃以为出南粤不意,此制粤一奇也。乃上书武帝“以汉之疆,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帝许之,遂拜蒙郎中将。”随后,唐蒙不仅修了巴蜀达南粤的汉道,夜郎旁小邑还另与蒙约,发巴蜀卒治樊道指牂牁江,置夜郎县。《安顺志》有云:“汉夜郎县,今兴义府属贞丰,册亨是也”,上文中云贵总督鄂尔泰划江定界前坡脚渡口等旧册亨地就长期为永丰(贞丰)州所辖。据此,笔者认为,牂牁江即南盘江,坡脚、板屯、板坝等渡口自汉代以来就为牂牁江上的商贸渡口,府城南路沿途自汉代以来就为川滇黔借助珠江水系达南亚的汉道或樊道等类似商道是完全没疑问的,只是没刚刚发掘的兴义府南路七尺古驿道那样的规格罢了。 从东汉后期至南宋,中原战乱纷争,政局不稳,哪有心思顾及西南,即便盛唐也难以重视对滇黔桂西南地区的经营,尤其是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盘江流域,这一弹丸之地本身就纷争不断,长期为不同的藩国所属,分别经历了夜郎国、古祥舸、兴古郡、东爨、乌蛮、西平州、盘州、于矢部等地方政权的轮流辖属。中原王朝自顾不暇,对这一是非之地能放则放,府城南路沿途特别石门关,梅子关处,山险谷深、飞鸟难逾、峭壁绝立、虎啸猿啼、方圆均为原始森林所覆盖,瘴气密布,瘟疫盛行,加之匪患严重,仕卒商旅均视为畏途。可对于“晨起动征泽,客行悲故乡”的商贾来说,再大的艰难险阻也难以阻挡他们逐利的脚步。尤其是该通道的便捷性和重要性,明知路途凶险也不得不冒死前行。即便他们前后呼应的马帮有镖师看护,也难以提防神出鬼没的蒙面客,故而客死他乡者不计其数。以至于这里民间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过了石门坎(石门关),鬼在后头喊,过了梅子口(梅子关),鬼在后头吼,过了三道沟,阎王把簿勾,过了坡脚河,写信回家嫁老婆。”足见府城南路的重要性。原立于坡脚渡口,后因水位上升移至者干的石刻“屹立江干”,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何人何时因何所题,或许就是某位商旅几经惊魂到达坡脚渡口后的刻骨感受吧?这,或许只能是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 “屹立江干”石刻 靖康之变后,金国占领黄河流域,本来宋朝产马地就不多,现在北方的产马地都被金人占据,加上金国不断南侵,要和金人作战得需大量战马,故此宋朝把目光投向了大理国,当时南诏(大理)国的马种比金人的蒙古马还好,因此宋朝决定向南诏购买优质战马,可南诏路途遥远难以满足战事需要,当时地处盘江流域大部及红河弥勒的宋室藩属小国自杞国占尽天时地利优势,承担起了贩南诏马经汉道或樊道转运至广西广邕州(南宁)提举的重任,作为汉道或樊道上关键通道的府城南路自然就成了南宋王朝输送国马这一战略物资的专用通道之一。 据《兴义府志》、《滇志》、《宋史》兵志马政等志书记载,“广马者,广西提举峒丁李域请市马赴行在(杭州),绍兴三年(1133年),即邕州置司提举,市于自杞、大理诸蛮。未几,废买马司,帅臣领之。”“自杞诸蕃本自无马,盖转市之南诏。”靠以战马经济贸易立国的自杞国,邕州置马司后,自是岁发千匹,绍兴十一年达二千四百五十匹,淳熙二年竟达六十钢(每钢五十匹)……并从宋王朝换得黄金、锦、盐及各种绫罗绸缎无数,得到甜头的自杞国通过开辟战马古道,进一步发展战马经济,进而独雄于诸蛮。据此笔者认为府城南路古驿道始于东汉的汉道或樊道,形成于南宋的战马古道,复修扩建于道光年间应该是没问题的。试想下,那成群的,两寸许深的马蹄印不可能会是道光年至今200年不到的时间能踩踏出来的,至少需要上千年的时间方能如此。 府城南路古驿道的马蹄印 正是鉴于府城南路古驿道远通羊城,近达象郡,贾商辐辏,货物骈臻的商贸盛况。道光年间,兴义府知府张锳动用数千民工,捐俸修筑了兴义府南路七尺古驿道,超两载而告破焉,全长七十多里,府城南路高速古驿道的修通,极大的促进了川滇黔同两粤乃至南洋的贸易往来,坡脚码头进出货物也与日俱增,因而在坡脚,板坝等南盘江渡口出现了上文老人口中描述的类似乡愁集市景象。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清朝政府贵州当局在坡脚设置厘金局,查验过境商品,征收过境货物税,归省局直辖。自此,每年均有2000余两白银通过坡脚厘金局上解到省。 频繁穿梭的商人不知是出于经商的需要还是温润的气候等其它什么原因,纷纷定居兴义府,因而形成了安龙昔日著名的商业街——广东街。据80多岁的张素国老人介绍,他年轻时常听旧政府国大代表张宗伯儿子张文志口传,民国时期,四川的竹锦、湖南的湘绣、贵州的茶叶,笼纳山(今安龙县龙山)窑上的的窑罐,土坛,大笼坛等物资纷纷云集广东街,然后由王家马帮等走府城南路古驿道运往两广甚至南洋。 现如今,324国道、汕昆高速、南昆铁路三条战略要道如三条巨龙再次交汇于古驿道上,梅子关下,“独立三边”摩崖石刻前,被誉为“三龙出海”,时时刻刻往海内外输送大量的物资。诸如此类应该就是府城南路古驿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关键节点的古今见证吧。 三面边声连角起 因三省交界,海拔巨大落差临界点的地理位置,因“郡之南滨红水江(南盘江),雨即寒,晴即热,地气热而多瘴”的气候,还因昔日神出鬼没的匪患,府城南路的石门关,梅子关处峭壁绝立,飞鸟难逾,尤其是仅容一人一马可通,中间横卧一石条,酷似进堂屋门坎的石门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所必争,战事频仍,梅子关处建有碉楼,兵房, 历来有重兵把守,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强纷纷建功立业,折戟沉沙于此,留下金戈铁马,慷慨悲歌无数,还改写了滇黔桂三省乃至西南地区的历史。 卓布泰梅子关大战李成爵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吊死煤山后,永明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建立永历政权。清顺治九年(永历六年,1652年),永历帝来到安隆守御千户所(今安龙)后,自诩真龙天子,希望此地能成为其安身之所,于是亲自将安隆守御千户所改为安龙府,建立陪都,指挥南方的抗清斗争。晋王李定国在后方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相继组织了大小不同规模反击清军的战斗并取得阶段性的较大胜利,将两广、云贵、湖南等大部或部分战场连成一片,一度迎来了抗清形势一片大好。为此,清廷震怒,顺治帝亲自部署重兵围剿南明政权。 清顺治十四年(永历十一年,1657年)二月,顺治任命贝子托罗为宁南大将军,平西王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都统卓布泰为征南大将军,洪承畴为经略,兵分三路围剿在安龙府建立陪都的永历政权。李定国闻之,命李成爵重兵屯守凉水井处的梅子关,张先璧屯黄草坝阻击南路清军,李定国自己屯兵南盘江边的锅背海一带,为中军策应。两军排兵布阵,大战一触即发。次年(1658年)十二月,清军先锋综国安进至凉水井前的央梅(今梅子关,俗称梅子口)等关隘,李成爵率众万余,身先士卒,亲子爬上梅子关碉楼,坐镇指挥,严阵以待。不一会,清军杀至关下,从各个隘口对明军发动猛攻,无奈明军据险固守,防御坚固,难于攻陷,延绵数里的阵地,几经易手,喊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将近黄昏,突然间,清军一护卫队趁其不备撕开阵地口子,大队人马随后涌入,明军一渍千里,李成爵激战中被清军击杀于阵前凉水井,随后攻破石门关,从幺塘坝子长驱直入,安龙府随后被攻克,顺治帝接报龙颜大悦,大笔一挥,将安龙府改名安笼所。意为将永历帝这一孽龙锁住。四年后,南明政权灭亡,顺治帝将西南地区纳入版图。 何继祖石门关迎战赉塔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撤三藩,吴三桂反。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同年八月暴卒,其孙吴世瑶继承帝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初一晨,赉塔率军5万余众从坡脚北渡南盘江,直逼石门坎。赉塔令诸将希福、勒贝、玛奇等率师前进,而另与总督金光祖等分兵"间道"(偏僻的小路,今小地名大槽,小槽处)蹑其后,前后夹击周应龙、何继祖。清军强攻第一道防线得手后,大队续进,又连续夺取十余道关口。战至黄昏,何继祖投入预备队,清军前锋及绿营炮弹、羽箭用尽不能阻敌,遂列阵隐蔽伺机,何继祖率部涌下,清军大队突然夹攻,何继祖不支溃退南笼,清军夺取梅子关、石门关。随后清政府将南笼厅改为南笼府并设立安笼镇总兵署,进而在城南石门关驻兵把守,府城南路成为南笼府连接广西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更为突出,从而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两广总督吉庆攻占石门关 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南笼布依族起义兴起后,起义军与两广总督吉庆在府城南路梅子关、小巢、石门关等处发生的大小战斗几十起。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改南笼府为兴义府,同时,将安笼镇改安义镇。在兴义府府城南路设洞洒和石门关二塘,因洞洒塘为兴义府城通往广西的第一个塘,故名幺塘。《兴义府志》右营兵制有云:"府城南路二塘,兵十。洞洒塘五,距城十五里。石门坎五,距城二十里。距册亨三道沟汛二十里。"从此,幺塘便有了"三边通衢,府城第一塘"的美誉。沿途汛塘的设置,镇守南盘江北岸,保障兴义府与两广的联系,保护来往于西南与南洋之间的商旅物资。 石廷栋桂边剿流匪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后,就地解散的部分清军流窜于滇黔桂三省尤其是三省交汇处南盘江两岸的河谷地带,时常滋扰边民,危害极大。石廷栋会同安义镇总兵蒋宗汉上报朝廷,奉三省之命会剿,匪不敢窥郡者数年。《南笼续志》载:"概自甲申一役,中法构衅,未久即和,前敌各军就地遣散。良善者自遵遣为民,悍黠者则流落为匪。出没无常,蔓延愈广,始扰桂,继扰滇,后则扰黔。边民苦之……安义镇总兵蒋宗汉、兴义府知府石廷栋以事上闻,始奉三省会剿之命。……宗汉等乃派重兵扼南盘江为守,匪不敢窥郡境者数年。"清剿流匪得胜归来,石廷栋顺着前任知府张锁修复的府城南路古驿道班师回郡,途经梅子关时,站在险隘营垒处,面对南盘江,回首往事,感叹时局。忧愤交加、于是乎借用唐代诗人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中"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诗句,在滇黔桂三省交汇处的梅子关摩崖上题写了"独立三边"四个大字。从此,该摩崖石刻便成了幺塘、安龙乃至兴义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历史见证,书写了特殊历史时期的家国情怀。 此外,正是居于府城南路三省通衢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策应红军主力和中央红军总部的行动,侦察广西军阀的动向,1935年4月20日,红一方面军到达安龙县城后接上级命令,经幺塘、石门坎、三道沟、从坡脚码头进入广西,晚间在者保宿营,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迹。 雄关险隘萧瑟里,碉楼兵房未消迹,三面边声连角起,古瘴里,甲胄万千马蹄疾…… 待续的乐章 从海洋到陆地是古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府城南路沿途位于安龙城南,尽头为南盘江,地处云贵高原向两粤丘陵的过渡地带,滇黔桂三省结合部,中部较为平缓,除往西通行相对便利外,其余三个方向均为崇山峻岭所包围,山险谷深,冷暖气流时常在此交汇,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聚宝盆似的地形远古时候更是林木葱郁,成群的飞禽走兽时常出没其间,山间流水潺潺,鱼翔浅底,这样的条件自然是古人类生存的绝佳环境,因而创造了上万年的古人类文明。1983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安龙县城南,府城南路约3千米的铜鼓山南侧半山一石洞外陡直坡面发现零散打制石器数件,在洞内堆积层中出土石器和化石骨片数十件。经初步鉴定为旧时代石器晚更新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12000年左右。因该山洞名为菩萨洞,故被命名为安龙县铜鼓山菩萨洞文化遗址。据此是否可以推测,这支古人类应该是从南盘江甚至南盘江下游的珠江流域迁徙而来,安龙的史前文明源自城南的府城南路沿途呢? 部分府城南路古驿道 在慢慢历史长河中,安龙的边地民族文化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明初自东向西的军屯文化,使得小郡有了中原文化的雏形。另一次是南明永历朝廷从广西经府城南路沿途跸迁安隆,除了永历行宫,九卿六部都住在西关街,一呆就是四年,这干明朝的遗老遗少踏着曾祖祖朱元璋开疆拓土时留下的踪迹,将中原文化渗透到小郡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开科取士,册封官员。建制也由安隆守御千户所升至安龙府,安龙一跃成为反清复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大后方。永历帝的后宫还带来了天主教。中原文化、外来宗教文化与边地土著文化在滇黔桂交汇处这一特殊的地域不断交流融合,使得龙城文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影响着后来“加油文化”的形成。从道光年间加油典故形成至今,经过近两百年的时间洗礼已形成一种“守正笃行,久久为功”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厚重的历史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当然,对加油文化的研究还远未止步,是一首待续的乐章。相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持续成为省内外,甚至国内外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 写在最后 现在,史载七十多里的府城南路古驿道现状堪忧,从安龙县城西门至石门关段已几乎不见踪迹,石门关到梅子关间断断续续三段共500米左右基本完好,坡脚渡口至打坐坡约1000多米虽不少被泥沙掩埋,但保存完好,最最庆幸的是因梅子关至汕昆高速近两公里的古驿道太过险峻,1958年修安坡路时改道才得以几乎完整的保存下来。见证了这段几近尘封的历史。如相关部门能将现存尤其是梅子关前的古驿道加以保护性修缮,对南亚廊道贵州段的研究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部分图片由安龙县摄影家协会提供)编审:融媒中心 |